夏日生活打卡季
1937年7月,国共两党再次达成合作,共同抵抗侵略者的日军。此时,红军经过重组,转变为八路军。此前,骁勇善战的三大方面军也被缩编为120师、129师和115师。这意味着,曾经担任方面军总指挥的红军将领,在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转任为新的八路军师长。
120师源自红二方面军的改编,所以该师的正副师长分别由红二方面军的正副总指挥贺老总与萧克担任,继续在抗战初期担任领导职务。
129师则是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来。然而,改编后的129师并未由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担任师长,而是由原红军总参谋长刘担任师长,徐则转为副师长,略显不同寻常。
115师则由中央红军改编而来,因此该师的师长由红一方面军的林担任。林与彭德怀一同,被誉为中央红军的两大军事巨擘。改编后的林担任115师师长,而彭则成为八路军副总指挥,总指挥一职则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担任。
在八路军的六位正副师长中,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显而易见,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最具军事才华的将领之一。贺老总的威望尤其高,因为他曾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直接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建立。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而萧克虽未获得元帅军衔,但他却成为了开国上将,排名开国上将之首。
剩余的四位正副师长,也都在解放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野战军级别的主力统帅。129师的刘师长后来成为了四大野战军司令员之一,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而129师副师长徐,则活跃在山西地区的解放战争中,指挥6万地方军,成功摧毁阎锡山的军事集团,堪称解放战争中的兵法大师之一。
115师的林与聂,后来都成为了野战军的高级指挥官。林担任了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而聂则在华北战场上担任最高指挥官。正因为如此,这四位正副师长在1955年均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八路军的六位正副师长中,五位获得了元帅军衔,唯有一位是上将。
既然八路军的师长中,90%都获得了元帅军衔,那么,八路军的六大旅长是否都荣膺了大将军衔呢?
120师的三五八旅旅长是卢冬生,他因一些个人原因未能按时上任,实际旅长为张宗逊。张宗逊曾是红一方面军的将领,也是伟人毛泽东的亲信。然而,尽管他在抗战初期担任八路军高级将领,缺乏独当一面的指挥才能,这使得他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并未取得显著战绩,因此被调往西北战场担任彭德怀的副手。由于战功相对不足,张宗逊在建国后的1955年并未获得大将军衔,而是被授予上将军衔。
120师的三五九旅旅长是陈伯钧,他在红军时期因丰富的军事理论和学识而被誉为“红军干才”。尽管他具备深厚的军事理论背景,但实战指挥并非其强项。因此,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并未担任一线兵团司令员,而是被任命为第45军军长。同样,陈伯钧在1955年未获大将军衔,而是晋升为上将。
129师的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是一位经验丰富、勇猛的铁血战将。早在红军时期,王宏坤便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战将,曾任军长一职。虽然他在解放战场上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由于转任后方工作,并未参与第一线指挥,因此未能获得大将军衔。
129师的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是一位军事素养较高的指挥员,拥有杰出的战斗力和领导力。在抗战期间,陈赓积极参与对日作战,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革命队伍的主力战将。因其卓越的贡献,1955年,陈赓将军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115师的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是一位经验丰富且具备独立指挥才能的名将。在平型关战役后,陈光代理了115师师长职务,并与罗荣桓一同挺进山东,开创了山东敌后根据地。陈光可以说是八路军中的一位大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未能继续担任重要职务。最终,陈光因病于1954年6月7日逝世。
115师的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以及副旅长黄克诚,都是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军事将领。徐海东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虽然未指挥过主要战役,但因其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黄克诚则是唯一一位获得大将军衔的副旅长,堪称全能型的军事人才。
从整体来看,八路军六大旅长中,只有陈光未获得大将军衔,其他的几位都晋升为上将,甚至有两位获得了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