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更让人困惑的是,很多人把质疑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阴谋论”,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哪里有什么阴谋可言呢?
事实上,夏朝是否存在本身是一个学术性的讨论问题,关乎的是历史研究的客观与严谨。无论夏朝是否存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你不是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就无需把这一问题看的过于严肃。
然而,有些网友偏要把这个学术性问题与政治挂钩,甚至毫无常识地说:“西方国家否定夏朝的存在是为了削弱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没有了夏朝,我们就不能再自称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只剩下四千年了……”哎,这些人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清楚吗?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夏朝的建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到今天总共才四千年左右。如果真想谈五千年文明,可能还需要重新去理解历史的脉络,而不是纠结于夏朝是否存在。
还有一些网友对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愤怒至极,认为他们没有资格说夏朝不存在。这个情绪倒显得有些过于激动了。事实上,关于夏朝的学术研究是开放的,任何国家的学者都可以参与。到目前为止,许多参与夏朝研究的外国学者,尤其是汉学家,都是尊重历史严谨性、精通上古文言文的专家。如此的研究态度,反而应该受到尊敬,而不是气愤。
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外国学者都认为夏朝不存在。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汉学家倪德卫,他曾严厉批评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并表示国际学术界会对这项研究报告提出质疑。尽管如此,倪德卫本人其实是支持夏朝存在的,只是对夏朝的历史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因此,学术界对于夏朝的不同看法,完全是正常的讨论,并不是所谓“阴谋”的一部分。
(二)
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夏朝并不存在。
在历史学上,确定一个古老文明是否存在,通常需要通过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中国的商朝为例,商朝不仅有众多的史书记载,还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包括甲骨文和青铜器,所有这些都佐证了商朝的存在。
然而,夏朝的情况却不同。尽管有不少文献记载,但并没有考古证据能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比如,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夏朝的都城遗址,但目前为止,考古工作并没有找到直接证明这一点的证据。虽然该遗址的年代与文献中的夏朝晚期相符,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单凭此推断夏朝一定存在。
另外,文献记载中也存在不少让人疑惑的地方。最显著的一点是,离夏朝最近的商朝竟然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甲骨文里并没有涉及夏朝,商代的青铜器上也没有相关的痕迹。商朝的甲骨文虽然提到过“禹”这个名字,但并没有提到他建立了夏朝,而只是提到了他治水的事迹。
到了西周时期,才开始有关于夏朝的记载。我们知道,商朝历史有五百多年,如果今天有人突然写书提到明朝时期的一些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在之前没人提过,我们一定会对这种书的真实性产生疑问。那么,西周人突然提出商朝之前有夏朝,难道不让人觉得可疑吗?
由于无法向西周的人提出直接的质疑,我们只能依赖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基于这些分析,出现了“夏朝乌有论”这一学术观点,这完全是学术研究的结果,和政治无关,也与民族自豪感无关。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大家可以进行了解,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过于激动。
(三)
关于夏朝的实际情况,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夏朝乌有论”只是其中之一。
许多网友认为,提出“夏朝乌有论”的始作俑者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他的“古史辨”理论被认为是让夏朝“消失”的关键。这种看法其实是对顾颉刚先生的误解。
顾颉刚是史学大家,他的“古史层累说”在世界范围内也能站得住脚。尽管顾颉刚提出过“禹是一条虫”的观点,认为禹并非历史人物,而是夏人的图腾,但他并没有否定夏朝的存在。相反,他认为夏朝是存在的,只是有关夏朝的史料并不可靠。
真正提出“夏朝乌有论”的,是另一位学者陈梦家和杨宽。1936年,这两位年轻学者分别发表了论文,提出夏朝不存在的观点,震动了学术界。陈梦家当时年仅25岁,杨宽年仅22岁,他们都非常年轻,且才华横溢。陈梦家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并称新月派四大诗人。杨宽则在十六岁时就发表了关于《墨经校勘研究》的论文。
陈梦家和杨宽的“夏朝乌有论”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辩论,许多学者都参与其中,支持他们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从此,夏朝是否存在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且“夏朝乌有论”逐渐形成了一个流派。
(四)
经过多年研究,学术界对夏朝的存在与否大致形成了三个流派。
第一个流派认为夏朝是存在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确凿的考古证据。这个流派内部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有的则认为夏朝的都城可能在其他地方。
第二个流派认为夏朝确实存在,但可能当时并不叫“夏”,而是有其他名称。因此,甲骨文和商代的青铜器上没有记录夏朝的痕迹。随着语言的发展,周朝时期才称其为“夏”。有学者认为,“西邑”这个地名或许与夏朝的名字有关。
第三个流派则认为,夏朝并不存在,而是周朝为了合理化自己的统治,捏造了夏朝的历史,以证明自己是“继承”了夏朝的天命。这一理论认为,周朝人的“夏朝”是后人附上的历史标签。
这三个流派从学术角度对夏朝的存在进行探讨,完全不涉及政治或民族情绪。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他们的研究都属于正常的学术探讨。即使存在不同观点,这些讨论也不应被看作是敌对或阴谋。
在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尤其是在教材和主流史学中,夏朝仍然被普遍认为是存在的。毕竟,《史记》、《竹书纪年》和新近发现的《清华简》中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这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西方的历史教材也普遍把夏朝列入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
(五)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自己的历史,不仅不会让人感到羞耻,反而会赢得世界的尊敬。相反,那些把历史与现实政治挂钩,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胡乱编造历史的行为才会遭到讽刺。
不久前,我们就看到类似的例子。二战前,日本为了“民族自豪感”,编造了“神武天皇”的虚假历史,试图将日本天皇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660年,并将神话传说当做历史事实,甚至为天皇编造了神族的血统。二战后,历史学界终于摒弃了这一虚构的历史,重新确定了日本的文明史与中国东汉时期大体相当。
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朝鲜半岛。韩国一些学者根据伪造的古籍,声称朝鲜的创始人是“檀君”,并把朝鲜的文明历史硬生生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