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条约中,双方约定在未来十年内互不侵犯,如若一国受到外来侵略,另一国则保持中立。尽管许多人对这两个不接壤的国家为何会达成这样的协议感到困惑,但当德国在短短几个月后突袭波兰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只是一道开胃小菜,真正的目的是瓜分波兰这块丰盛的大餐。进入1941年,德国果断撕毁了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了入侵。许多人只关注德国在欧洲的四面出击,而未曾察觉苏联也在暗中壮大,不断积累其军事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全球战争做准备。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双方实际上签署了多个秘密条款,例如划分波兰的地盘,以及在欧洲的势力莴范围。根据协议,苏联获得了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东波兰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这一系列扩张的行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地区展开的。比如在1939年11月,苏联以曼尼拉炮击事件为借口,调动了超过一百万人马入侵芬兰,尽管战斗的进展颇为艰难,损失惨重,达到三十多万人,但最终苏联还是获得了卡累利阿地区。再如在1940年,苏联以维护军事安全和保护俄国人利益为理由,强行驻军在波罗的海三国。不久后,苏联便再次施加压力,通过军队强迫平民进行全民公投,宣称加入苏联。
而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的几周,苏联的军队也迅速参与了这场瓜分的狂潮,双方根据之前的协议划分了自己在波兰的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在罗马尼亚边界集结大量军队,迫使罗马尼亚国王交出比萨拉比亚地区。面对强敌,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毫无抵抗之心,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苏联。
1939年时,苏联军力仅有180万,但到了1941年5月,军力已经猛增至540万。这种扩军速度之快,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短时间内如此迅速的军事扩张,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例如,德国在一战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军队规模被压缩至十万,正常情况下,德国也会面临军力迅速扩张导致战斗力下降的窘境。然而,德国的国防军是在战后经过精心挑选的军事人才组成,一旦战争到来,德国希望以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百万大军。值得注意的是,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德国攻打波兰,这段时间长达六年,而苏联却在短短两年内完成了三倍的扩军,实在是令人震惊。
尽管如此,斯大林显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潜在风险,他相信苏联的扩军决策是明智的,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世界大战。除了在军事领域的高速成长,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在1937年时已经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工业强国,且为欧洲第一(虽然一年后又被德国超越)。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后,苏联并未停滞不前,而是迅猛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
原本计划于1943年初完成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将75%以上的投资转向重工业,特别是国防领域。其核心目标围绕军事展开,例如要求苏联的航空工业每年生产超过1.5万架飞机,武器总产值要达到全球第一,钢铁产量提升50%,发电量翻倍,火炮、坦克等装备的产量要提升至1.8倍。尽管这些目标看似极为疯狂,但苏联在多个领域中却确实实现了相应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