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崔立勇
在终年无雪的深圳,一座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室内滑雪场9月底将向大众开放。这是我国冰雪运动“南展”的新晋代表,更蕴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创新的逻辑。
四季畅享滑雪乐趣,这座名为华发冰雪热雪奇迹的室内滑雪场,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在深圳,究竟是什么撑起如此庞大的体量?
先观“天时”。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到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一系列大赛点燃了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冰雪运动逐步摆脱自然地理条件和季节的束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冰雪运动在全国普及发展。
就在本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培育壮大冰雪经济”被列为“扩大体育产品供给”的重要一项。
冰雪行业发展朝气蓬勃。《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室内滑雪场的兴起拉近了大众与冰雪之间的距离。除深圳外,热雪奇迹在哈尔滨、广州、昆明、无锡、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石家庄已运营管理10座室内滑雪场。不难发现,这些不同区位的室内滑雪场契合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省是全国第三大冰雪客源地,广州、深圳挤进了“十大冰雪游客源城市”。南方雪资源天然稀缺,大众对冰雪有着不一般的热情。
再察“地利”。
深圳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高效、便捷、智能的综合交通系统。
8月8日,深圳地铁总客流量突破1120万人次,创下2025年以来的最高单日客运量,当日地铁客运量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深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595.1公里,拥有18条地铁线路、417座车站。地铁线网密度达0.30公里/平方公里,客运强度达1.50万人次/公里·日,两项数据稳居内地城市第一。
深圳机场2024年实现旅客吞吐量6147.7万人次,成为中国内地第四座“6000万量级”机场。
深广、深惠、深莞、深港、深中交通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跨城市出行更加便捷。例如,深中通道这一跨海集群工程,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通车后一年的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区域联动效应日益显现。华发冰雪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就在深圳地铁20号线会展城站旁边,深圳的滑雪爱好者可直达,对大湾区“一小时冰雪生态圈”乃至更大范围的滑雪爱好者来说也很方便。
后看“人和”。
经济总量超过3.68万亿元的深圳是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居民平均年龄仅32.5岁。2024年常住人口以19.94万的增量再次位居全国首位,这相当于每天都有548位新市民加入深圳。
2024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1万元,居全国万亿消费之城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
港澳的客源同样不可小觑。自2019年以来,距离深圳不远的广州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稳健运营6年,年接待游客近110万人次。2024年,热雪奇迹的港澳游客占比已提升至30%以上。
深港两地“双向奔赴”持续升温。香港市民从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乘坐高铁到深圳北站仅需十几分钟;深圳湾口岸日均开通超过140条跨境巴士线路。2024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达到约2.4亿人次,同比增长45.6%。2025年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02.71万人次,再创单日客流历史新高。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港人在深消费总额近557亿港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香港旅客对深圳的消费热情,也显示出深港两地经济、文化、旅游交流的深度融合。
消费新场景创造出消费新增长点。我国消费结构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驾齐驱的阶段,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冰雪运动这样的文旅消费新形式,无疑将撬动酒店、餐饮等多元商业业态,为大湾区文旅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激活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
此次华发冰雪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在深圳的落地,既要看到其体量之大,也要分析支撑“大”的底气。毕竟,室内滑雪场每增加一平方米,就是一平方米的成本。2025年时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在无雪之地造雪,在有限之地创造无限可能,这正是深圳的“水土”,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澎湃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