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不借南郡,那么曹操的防御压力几乎完全落在了东吴的肩上。当刘备在荆南四郡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占领交州,看似一个很有前景的战略,但实际上并不适合他。这种战略的局限性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交州人口稀少,无法支撑一个强大的政权。交州的居民相对稀少。举例来说,蜀汉灭亡时,蜀国人口为94万,吴国则有200多万。吴国的200多万包含了扬州、交州、荆州(吴所辖)。其中,扬州是孙权多年来经营的地盘,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了荆州与交州,因此从整体人口数量上来看,交州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而这一数据还是在历经战乱、灾难和瘟疫后才得出的,那时全国人口总数已经接近千万人。而在汉灵帝时期,汉朝的总人口曾达到5000多万。具体到益州和交州,益州的总人口大约为724万,而交州则只有207万,二者的差距达到三倍之多。人口稀少意味着税收有限,兵员不足。而争霸天下,最终还是依赖强大的兵力和粮草供给。如果刘备放弃益州去占领交州,他将需要很多年时间来发展,才能达到与其他势力抗衡的实力。而此时,若他不争取益州,孙权和曹操势必会先后进行攻击。历史上,前期发展不足的势力,后期想要翻盘,几乎没有机会。
即便刘备最终能发展壮大,由于与曹军并不接壤,而且与孙权结盟,他将很难再向北扩展。与曹军交战若没有借道的许可,那么刘备要占领曹军领土将变得异常困难。
而借道南郡,则是刘备的一大战略布局。表面上,刘备借南郡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减轻孙权的防守压力,让他有更多兵力抵抗曹操。然而,真正的动机其实是刘备打算趁机图谋益州。刘备对益州的渴望,孙权并非不知。孙权也有同样的想法,只不过,借了南郡之后,想要直接攻击益州就必须得依赖刘备的通道。当时,刘备势弱,为了防止背后被东吴攻击,他的主簿殷观提出了极为明确的警告:
“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
这段话清楚表达了刘备借守南郡的真正用意:一旦他掌控了南郡,就能随时进攻益州,而孙权则不敢贸然越过刘备的地盘去征战蜀地。即便两国为同盟,东吴也不得不提防刘备是否会突然背后捅刀,切断东吴的粮道。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孙权并未贸然行动,甚至多次与刘备商讨。后来,孙权派遣周瑜出征益州,但刘备见局势不妙,便亲自出面劝阻周瑜。
即便如此,孙权准备周瑜的兵力后仍坚持进攻,刘备便威胁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意思是,如果孙权执意攻蜀,刘备将誓死守护南郡,不失信于天下。最终,周瑜未能出征。刘备通过一段时间的“猥琐发育”,积蓄实力,最终成功入川,夺取了刘璋的地盘,为自己争得了更多的战略资源。
若刘备不借南郡,而是将南郡留给东吴,孙权不但可以用周瑜的军事才能攻占益州,且即使周瑜早逝,东吴也有其他将领能出征。若没有刘备的阻拦,东吴入川之事几乎是板上钉钉。然而,正是因为刘备成功“借道”,孙权无法轻易侵占益州,刘备才能在这一战略要地上坚持并最终获胜。南郡对于刘备的意义重大,因此即使他曾承诺还荆州,最终也不得不借用南郡。
最后,这一借道的行为与孟子所言相符:“熊掌与鱼翅不可兼得。”获得某些好处的同时,必定会有些失去。最终,刘备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选择了“借得南郡,谋取益州”的方案,也为自己的霸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