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大自己的势力。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刘备这样根基不深但雄心勃勃的人,积极寻找机会,努力招揽人才。比如,当他在荆州投奔当时的刺史刘表时,便以自身没有后代为由,将性格沉稳、力量超群的刘封收为义子。这一举动体现出刘备对人才的极度渴求,正因如此,他才愿意屈尊前往诸葛亮的茅庐,三次拜访以求贤良之士。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可见,刘备早在当时便已极其渴望能够招募到有才能之人。若是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他又怎会主动前去求贤,甚至不怕屈尊呢?刘备一生中邂逅了众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有两位可谓特别突出:赵云和太史慈。这两位都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但刘备为何能够收服赵云,而却与太史慈擦肩而过呢?
从人物关系来看,赵云最初是公孙瓒的部下。在这一过程中,刘备也曾投靠于公孙瓒的麾下。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彼此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纽带。后来,公孙瓒为了抵抗强敌袁绍,给予刘备别部司马的身份,虽属重任,然责任重大。刘备接到命令后,随即前去前线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的军队。此时,与他同行的正是赵云,两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并肩作战,互相扶持,私交渐深。赵云在兄兄去世后,随即向公孙瓒辞职,归降刘备。在分别之际,刘备紧握着赵云的手,心中充满不舍,已暗暗打算将其招致麾下,然而却无法当面表白,只能目送赵云的离去。
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情势逼人之下,他选择了投奔袁绍。此时,赵云已经离开了公孙瓒,特意赶到邺城来见刘备。两人重聚,恍如故人,再次亲密交谈,彼此倾诉心声,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在此之后,赵云正式投奔于刘备,随他征战四方,为他效力。相较之下,太史慈与刘备的关系显得较为疏远。
太史慈之所以会见刘备,主要是希望能够出兵援助孔融。当时,他心中满怀顾念,只想回报孔融的情谊。然而刘备此时正忙于其他事务,无暇与太史慈深交,只能尽速派出一些将士,助他返程去救援孔融。在这次短暂的会面后,太史慈很快便找到了新的依靠。而这一切让刘备无可奈何,感到深深的遗憾,错失了这样一位英勇的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