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消息迅速上奏至京师。七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受司礼监太监王振的鼓动,决定亲自率兵出征,誓言一举击败瓦剌军队,并重振其太爷爷永乐大帝的威风与气魄。
此时的朱祁镇,心中充满自信,他命令将十万大军在短短两天内完成动员。然而,突如其来的战事令朝廷内外一片慌乱,许多武器装备准备不足,士兵们也未能完全整装待发。
1479年7月17日,朱祁镇带领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王振被任命为监军太监,而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则留守京师。尽管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实际战事由王振全权指挥,军中的大小事务都由他决定,军中将领不得不服从王振的命令。王振不仅是权力的实际操控者,也因此成为了无冕之王。
然而,王振虽然在宫廷内拥有强大的权势,实际上却毫无军事指挥经验。他所能做的,仅仅是依靠威权逼迫士兵服从。士兵们心生怨气,士气低落,再加上雨季突至,部队还未与敌军交战,就因天气恶劣而出现了非战斗减员。
八月初一,明军的车驾终于抵达重镇大同。此时,雨势愈加猛烈,许多文臣和武将纷纷表示反对继续前行。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甚至整夜跪在明英宗的门外,恳求他放弃征讨。然而,王振则以强硬态度回绝了所有请求,称若是如此,便是天命所在,唯有继续前进。
在八月十三日,明军遭遇了瓦剌军的猛烈攻击,最终在土木堡惨败。由于土木堡年久失修,又未能事先准备充足的粮草与水源,兵部尚书提议向前撤至居庸关。然而,王振坚持不肯,原因是他所带的上千辆辎重车队仍在后方,车队里有不少是他私人的财产,他需要等待这些马车到达后再做决定。
8月15日,瓦剌军队全面包围了明军,粮草断绝、缺水缺粮,士兵纷纷溃败,再加上内部渗透的间谍,军心彻底崩溃。瓦剌军的推进迅速,终于突破了明军的防线,直逼明英宗的所在位置。
在战斗的混乱中,随行的高级官员中有52人死亡,仅有三位中级官员幸存。护卫将军樊忠试图保护明英宗突围,但四面八方皆是瓦剌兵,樊忠英勇杀敌,但最终不敌乱箭,阵亡。明英宗见状,已不再抱有逃脱的希望,于是静坐等候瓦剌兵来俘虏。
不久之后,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带至也先面前,仿佛重现了“靖康耻”的屈辱。
土木堡的变故迅速传到京师,北京城内的朝臣为之一惊。大臣们纷纷聚集到午门,要求监国朱祁钰立即整肃朝廷,清除王振的同党。由于大多数武将随明英宗出征,留守京师的主要是文官,武将寥寥无几。监国朱祁钰一时犹豫不决,大臣们则群情激昂,痛哭不止,久久不肯离去。
在这关键时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了出来。作为王振的得力支持者,马顺看见朱祁钰迟疑,便大声呵斥群臣,命令他们退去。此时,愤怒的户部给事中王竑无法忍受,他立即冲向马顺,抓住他的头发,愤怒斥责:“你们这些奸党,祸国殃民,如今还敢如此猖狂!”说罢,他猛地咬住了马顺的脸。
随即,其他文官也纷纷加入其中,拳打脚踢,甚至将马顺活活打死。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几乎全是文官,而马顺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被文官击毙的锦衣卫指挥使。
这一惨剧令朱祁钰大为震惊,迅速撤回宫殿,而群臣则紧随其后。朱祁钰召来内侍金英询问众臣的意见,得知大臣们要求除去王振的党羽毛贵与王长随后,命令将二人拉出来处决。事件就此平息。
后来,朱祁钰登基为帝,并将王竑提升为佥都御史,负责京师的防务。这一事件,成为了明朝历史中的一段痛苦记忆,也是明英宗被俘的直接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