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敢向父亲李渊发起造反,根本原因在于他几乎是与李渊同时从太原起兵的,二人共同经历了征战的艰辛。可以说,李世民在这条路上成长的过程几乎与父亲如影随形,他的资历在当时无疑是相当深厚。更为重要的是,在歼灭隋朝、建立唐朝的重大历史时刻,李世民在攻城略地中立下赫赫战功,其贡献彪炳,令李渊和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都不得不向他低头。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李世民深切体会到权力所带来的无上荣耀和特权。在品尝到权力的甜头之后,他再也无法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没有实际权力的秦王。
李世民不愿意在国家平定之后,失去曾经的权力,尤其是在当时的太子为李建成,后续继承皇位的事宜也势必落在他头上,李世民感受到严峻的危险和深切的危机感。因此,李世民别无选择,唯有挑起叛乱,只有通过夺取李建成的性命,他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权力梦想。然而,发动叛乱可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到的,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反而可能招来致命的报复。正因如此,李世民身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将领,凭借其深厚的资历与非凡的能力,以及广泛的人才支持,才能毅然决然地选择造反。
导致李世民敢于造反的原因,还与其背后的支持者息息相关。在灭隋的战争中,他的秦王府中汇聚了众多卓越的将才,这些人实际上都是李渊为他特意挑选的,包括尉迟敬德、秦琼、李靖、程咬金、房玄龄等一批英才。若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李世民即便心中再有反叛的念头,也绝对不敢付之一炬。正因有着强大的支持团体,李世民的造反之路才得以顺利展开。尤其在当时,众多人愿意为李世民冒险,甚至甘愿冒犯皇帝李渊,这正是他敢于举旗造反的根本原因。
相对而言,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朱元璋与其子朱棣的关系。在朱元璋起义的历史背景下出生的朱棣,实际上是与那些当年随朱元璋征战的将领们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朱棣缺乏与父亲及开国功臣们共同操刀的经历,他在战场上并未经历过生死考验。而与朱元璋一起奋战的那群人之间,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共同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自然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毕竟,所有人都明白得罪朱元璋的代价,那几乎是与死神为敌。
与朱元璋相比,身为弟弟的朱棣资历尚浅,更是官位和权力的初学者,因此他自然更加谨慎,不敢轻举妄动。即便心怀造反之意,也不敢轻易付诸实践。如果朱棣真的敢推翻朱元璋,随便拉出一名与朱元璋共同征战的将领,便可以将他一举铲除。因此,面对如此强势的父亲,朱棣绝无可能心怀叛乱。而朱棣的造反并非出自本意,而是由于建文帝削藩的刺激,出乎意料地对侄子发起了反叛,最终竟成功逆袭,自此登基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