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薛岳凭借其“天炉战法”多次重创日军。然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却屡屡败给了陈毅和粟裕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这位曾被誉为“常胜将军”的薛岳,面对陈老总的指挥,仿佛碰上了一个难以战胜的克星,每次战斗几乎都如同滑铁卢,且每一次失败都惨烈至极。这一现象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大奇事,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实际上,关于这一谜团,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解答。书中揭示,薛岳在解放战争中无法战胜陈毅的关键原因,正是战场环境、对手的战术以及民心基础的全面逆转。以下便是该书中的具体分析:
一、战场环境的改变,导致“天炉战法”的优势丧失。
薛岳的“天炉战法”本质上依赖复杂的地形,如山丘和河流等自然障碍,以此来限制敌军机动性,通过破坏道路、淹没农田等手段,使敌军坦克无法发挥作用,进而迫使敌军陷入预设的包围圈。在长沙会战时,湖南的山地和河网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发挥,使得薛岳的战术获得了成功。然而,到了华东战场,尤其是苏北和鲁南一带的平原地带,地势变得开阔,这使得解放军能够更加灵活地机动,而薛岳的“天炉”也失去了原有的地利优势,未能有效限制敌军机动。
解放战争中,除了地形失效外,薛岳的战术还面临了陈老总一方的反制。由于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无法调动民众进行“坚壁清野”,而陈毅、粟裕则依靠群众支持,能够迅速修复交通线,展开快速机动。这样,薛岳的“天炉战法”未能实现包围效果,自然导致了失败。
二、陈毅、粟裕的反向战术与灵活运用,极大提升了对手的战斗力。
陈毅和粟裕深刻分析了薛岳的战术,并巧妙地运用反向战术,甚至用对方的“天炉战法”来制约薛岳。首先,他们通过运用“诱敌深入”战术,主动放弃淮阴和淮安,诱使薛岳分兵冒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围歼了孤军深入的整编69师,致使其师长戴之奇自杀。这一战术,将薛岳的“诱敌”反转成了“请君入瓮”,使得薛岳的战术失去了效力。
其次,陈粟运用了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来破解薛岳的“静态防御”。薛岳的“天炉战法”依赖固定阵地和预设计划,而陈毅、粟裕则通过“围点打援”和“大范围迂回”以灵活战术,打乱了薛岳的部署。例如,在1947年的鲁南战役中,薛岳分兵四路进攻,而陈粟则为每一场战斗设计了多套备选方案,并根据敌情灵活调整战术,最终成功通过集中兵力将敌军分割包围,逐一击破,获得胜利。
此外,薛岳的“天炉战法”本身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过于依赖敌方的配合。其成功的前提是敌人处于兵力劣势且贸然进攻,同时忽视侧翼。然而,陈毅和粟裕通过三招战术,直接颠覆了“天炉战法”的前提条件:
1. 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形成兵力碾压,像在宿北战役中,陈粟以5倍兵力围歼整编69师。
2. 重兵保护两翼:粟裕常常派精锐部队控制敌军的侧翼,进行反向包抄。
3. 动态战场控制:解放军通过情报网络精准预测敌军动向,使得薛岳的预设阵地暴露无遗。
最终,薛岳的“天炉战法”无法与解放军灵活多变的战术抗衡,失败的结果几乎是注定的。薛岳依赖固定和刚性的“炉”,而解放军的战术则如流水般无形多变、顺势而为,再加上地形失效和民心逆转,薛岳的战术完全无法适应战场的新局面。
三、战后影响及薛岳的命运。
在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后,薛岳被任命为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但他在战场上连战连败,引发了南京方面的不满。最终,蒋介石于3月3日因薛岳指挥无力、声誉低落,将其绥署主任职务撤销。从此,薛岳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绩低迷,直至1949年海南岛战役才重回战场。
后来,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笑称,是陈老总“害”了薛岳。对此,陈老总笑而不语。其老战友谭震林则指出:“不是陈老总害了薛岳,是薛岳的‘天炉战法’害了他本人。”这一切也成为了《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广受军事爱好者和历史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