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和中央候补委员33人。与解放后相比,这一届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门槛显得尤为严格和高尚,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革命精神与党的要求。
在候补委员的名单中,赫然有粟裕、陈赓、罗瑞卿、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等未来将成为大将的杰出军事领导人。此外,王震、宋任穷、乌兰夫、吕正操、张宗逊和万毅等几位日后晋升为上将和中将的优秀指挥官也名列其中。这些候补委员中的许多人并未出现在会议现场,因为他们仍在前线为革命事业而战斗,得知自己当选的消息后,许多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比如宋任穷和万毅。
在大会召开的时期,宋任穷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的要职。冀鲁豫军区是在1944年由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而形成的,宋任穷作为司令领导着这个重要的军事单位,王宏坤和杨勇担任副司令,苏振华则担任副政治委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军区在抗战结束后又重新拆分为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这一变迁是日后发展中的重要情况。
这些能当选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人,基本上都是根据地的重要领导干部。陈赓作为太岳军区的司令,宋任穷则是在冀南地区开展工作,并参与了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的合并,成为新冀鲁豫军区的主要领导者。像吕正操和万毅,他们是在抗战的初期及后期才加入革命行列的,能够成为候补委员,显然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他们所作出的贡献。
在候补委员名单产生后,相关信息会通过报纸公布,同时也会以电报的方式及时送达到当事人手中。万毅在看到报纸时,意外发现其中有一个名字与自己极为相似,甚至梁兴初还开玩笑说:“老万,今后你得更加努力,或许能成为委员。”然而几天后,报纸更正为“万毅”,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成为了候补委员。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是革命队伍对他的重用和鼓励,而在国民党军队中,他只不过是个旅长而已,这样的变化让人十分难以置信。
当宋任穷通过电报得知自己被选为候补委员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惊讶与怀疑,难以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怀疑电报是否出现了错误。在多次核实后,确认无误的事实令他更加震惊,他认为身边有些同志的条件更加优越,更加适合这个职位。
成为委员和候补委员,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直接上报给中央,这是他们的重要权利。黄克诚作为候补委员,在关于进军东北的问题上,起初向华中局进行了汇报,但未能得到支持,遂迅速通过电报直接联系延安。在成功挺进东北后,他对于部队的情况也及时上报中央,确保信息的畅通不误。
通常情况下,担任委员与候补委员的同志,往往会在下一届的选举中继续担任这个职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召开了八大,宋任穷由候补委员晋升为委员,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