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并没有显著军事功勋的文官,早已在民间超越了徐达与李善长,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功臣。民间故事中,刘伯温被描绘为斩断龙脉、用七星灯续命,甚至创作了神秘的《烧饼歌》。在明代中期,他已经拥有“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堪称夸张的美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神话。既然刘伯温如此卓越、功勋卓著,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担任过大明丞相呢?毕竟,在胡惟庸案之前,丞相可是百官之首。为了解释刘伯温未能成为丞相,便有了关于朱元璋因嫉妒其才能而不让他担任的流言。而且,即便是《明史》这样经过近百年修订的史书,号称其史料严谨、考证详尽,在刘伯温辞去丞相的叙述上也充满了不实内容。今天,我们就一同揭开这段虚假的历史。
《明史》中的高大形象
《明史》在刘伯温的传记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人选的情景。朱元璋在故事中被塑造成一个深谙权谋、充满猜忌的皇帝,而刘伯温则表现得潇洒自如、言辞精准,仿佛是一位料事如神的智者。
《明史》中叙述的故事中,朱元璋打算任命杨宪为丞相,而刘伯温则认为杨宪虽然具备“相才”,但缺乏“相器”,即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接着,刘伯温又批评了其他候选人汪广洋和胡惟庸。尤其是胡惟庸,刘伯温直言不讳地指出,若胡惟庸担任丞相,必将导致国家灾难。
从常理来看,朱元璋既然提出这些人选,应该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然而,刘伯温仅仅用几句简单的话,就将朱元璋精心挑选的候选人一一否定。更为有趣的是,当朱元璋提出让刘伯温自己担任丞相时,刘伯温则摆出一副不屑的态度,强调自己“疾恶如仇”,不愿处理繁琐的政务,还表示“天下何患无才”,暗示现有的候选人都不具备担任丞相的资格。如此高调的拒绝,显得刘伯温无可挑剔的自信,仿佛他不为世俗所动,唯有真正明主才配得上他。
然而,刘伯温的这番言辞虽然精彩,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所有人都不适合担任丞相,那么大明的丞相一职将永远空缺,或者是等到刘伯温心情好了才会出山?按刘伯温这种态度,他也配当丞相吗?
掰谎记: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即使《明史》中的叙述为真,刘伯温依旧不适合担任丞相。而且,这段对话很有可能是为了美化刘伯温的形象而编造出来的。
大明的首任丞相是李善长。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韩林儿皇帝封朱元璋为吴王,并设立了中书省,由此产生了丞相职务。朱元璋的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长,而徐达则担任了左相国。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对官职的等级有明确规定,以右相国为尊,因此李善长的地位高于徐达。当时,刘伯温的官职并未被详细记载,可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职务。
到了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李善长和徐达的职务发生了调动,李善长成为左相国,徐达则担任右相国。接着,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吴二年)登基称帝,李善长和徐达依旧被任命为丞相。然而,这一切发生在刘伯温实际参与政治之前,他根本不具备足够的政务经验。
《明史》中提到,朱元璋曾打算任命杨宪为丞相,但这一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根据《明实录》记载,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因病退休,而杨宪早已在洪武二年因罪被处死。根据时间线推算,杨宪根本不可能在洪武四年担任丞相。
刘伯温是否有资格做丞相?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直到他加入朱元璋阵营,才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初,刘伯温的职务并不显赫,甚至连普通的行政职务都没有。直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但他的最大功劳不过是在天文和星象方面的贡献。作为一位星象专家,他的建议在许多军事决策中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尤其是在鼓舞士气方面,刘伯温的作用不容小觑。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刘伯温具备担任丞相的能力。与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候选人相比,刘伯温缺乏实际的政务经验。杨宪和汪广洋等人都曾担任过重要的地方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而刘伯温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因此,尽管刘伯温在明朝建立中有一定的贡献,但他根本不具备担任丞相的资格。
结语:人们常说刘伯温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甚至为他不能成为丞相而感到惋惜,或为他自辞相位而表示敬佩。然而,事实却是,《明史》中的诸多传说不过是为刘伯温美化形象的手段。只要认真查阅史料,许多虚构的故事便轻易被揭穿。尽管刘伯温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确实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这些功劳远不足以让他担任丞相,也无法支撑后人对他过度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