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出自《西游记》,是孙悟空的一句戏谑台词。虽然听起来只是玩笑,但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现实,那就是朝代更替的频繁与无常。
在封建帝制的社会中,自然法则的弱肉强食得以极为显著的体现,朝代的更迭仿佛是铁打的天下、流水的帝王。只要有足够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推翻现任皇帝,自立为王,换上新主。若说哪个王朝在最短时间内换了最多的皇帝,那么北魏王朝无疑会名列前茅。
1、 北魏的开端
北魏的建立源自鲜卑族,起始于386年。国号为魏,后人为了区分与三国时期的魏国,常称之为“北魏”,或者称其为后魏或元魏。北魏在其148年的历史中,实际执政的皇帝仅有12位,这与其末期的频繁更替不无关系。因为在北魏王朝灭亡的七年间,帝位更替过于混乱,充满了戏剧性。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登基并非一帆风顺。作为鲜卑族的领袖,拓跋珪带领部族征战多年,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直到386年,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瓦解,各地的将领纷纷自立门户。拓跋珪借机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魏,标志着北魏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拓跋珪所统治的地区,原本是匈奴的故土。尽管大多数匈奴人已迁徙,但仍有一些匈奴人在此地生息。鲜卑族入主后,这些匈奴人不得不与鲜卑族融合,最终成为了北魏的一部分。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北魏逐步整合周边的部落,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由于这些部落较多,拓跋珪的统治地位一直动荡不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 东征西讨的北魏雄狮
拓跋珪成功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后,北魏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犹如一头雄狮。安内的工作完成后,他开始了扩张计划,东征西讨,不断巩固北魏的地位。
由于鲜卑族的根基在北方,拓跋珪首先着手统一北方。当时正值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期,各地诸侯割据,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各国难以形成统一战线,这为北魏提供了剿灭那些国力较弱的诸侯的良机,借此扩张领土、增加军队。
在复杂的局势下,北魏的稳定并非必然。拓跋珪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充分利用时局,以灵活的战术逐个击破敌人,逐渐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北魏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拓跋珪雄心勃勃,不再满足于北方的成就,他决定进军中原,开启新的征程。他先迁都到平成,并积极推行农业政策,发展经济。同时,他与周边的柔然和先秦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409年,拓跋珪在一次政变中被杀。其子明元帝继位后,经过多次政变和外患,最终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在他的领导下,北魏的军事力量继续壮大,逐渐统一北方,与南方刘宋对立,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对峙时期。拓跋珪、拓跋焘父子通过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手腕,成功地稳固了北魏的根基。
3、 皇帝轮流做
然而,好景不长,北魏的内部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孝明帝被自己的母亲毒死,而孝明帝的母亲则被其岳父尔朱荣带兵剿灭。尔朱荣推举孝庄帝即位,并实施了臭名昭著的河阴之变,残忍杀害了2000名王侯和皇亲,最终篡位自立为帝。
尔朱荣被打败后,孝文帝上位,但最终又被尔朱荣的侄子反叛杀害。尔朱荣氏家族的掌权让北魏陷入混乱,他们不但对朝廷内外进行大规模清洗,还对百姓施行暴政。此举引发了民众和军阀的强烈反弹。
随着南梁的进攻以及高欢的逐步崛起,北魏的灭亡之路加速。高欢先后立了多个傀儡皇帝,最终在第四任孝武帝的支持下,高欢控制了北魏的大权。孝武帝最终逃脱高欢的控制,寻求宇文泰的庇护,最终导致了北魏的彻底灭亡。
北魏的建立历经了数十年的征战,而它的崩溃却只用了短短七年。在这七年内,曾经的傀儡皇帝并未得到正史的认可,最终北魏只有12位皇帝进入了正式记载,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