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的对决,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经典口舌之战。回顾这场辩论,王司徒的言辞其实并非全无道理,他所说的也有一定的理性。毕竟谁能当上皇帝呢?刘邦作为大汉高祖,不也是从秦朝手中夺取了天下吗?而大周王朝经过八百年也最终分崩离析。可见,天下归属贤德之人,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然而,王朗显然在场合上犯了错误。毕竟这时是两军即将交战的紧要关头,并非一场轻松的学术辩论。王朗可以有理,但他更应该注重战局的气氛和对时势的掌控。
反观诸葛亮,他先是巧妙地指出王朗所说的“大汉天子无德”之论,并做出有力反驳。接着,他抓住了王朗的弱点,不断加以攻讦,使得王朗在对话中逐渐处于下风,气势也越来越强烈。周围的将士们虽不一定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却深感丞相言之有理,仿佛王朗已无可辩驳之处。
那么,王朗究竟有什么致命的弱点,而诸葛亮又是如何精准地抓住这一点,将他击败的呢?
故事开始时,诸葛亮趁曹丕去世后发动了一场突袭,曹真受命,王朗自荐随军抵御。开战前,王朗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宣称:“明天只需一席话,诸葛亮就会乖乖撤军。”次日,两军列阵,王朗迫不及待地要求与诸葛亮对话。他高声说道:“天命已变,神器更替,必定归于有德之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王朗继续列举了许多朝代更替的历史,指出君主无道必会退位给有德之人,暗示汉室气数已尽。他还提到曹魏的强大,势力遍布中原,而蜀汉偏安一隅,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最后,他提出诱人的条件:“你若愿意投降,魏王定能为你谋得高官厚禄。”
王朗的策略显然是想通过突出魏蜀力量对比,压低蜀汉士气,甚至公开拉拢敌方主将。他话中有陷阱,如果诸葛亮表示拒绝,便会被扣上“不接受劝告”的帽子;如果同意投降,便更无可言说。但王朗的策略虽然有一定道理,却未能完全起效。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蜀兵听后都认为他说得有理,叹息不已。
不过,王朗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诸葛亮在舌战上早已声名显赫。他曾经骂过张昭、陆绩,甚至以一语致命让周瑜深感无奈。王朗的弱点也正是他作为汉室的“二五仔”和带路党,身为汉室的重要官员却背离正道,与曹魏勾结,这使得他在诸葛亮面前处于下风。
诸葛亮首先发出了几声大笑,然后清了清嗓子,抬起扇子回应:“你原本是三朝元老,今天却站在这里说这些话,真是让我失望。你说汉室无德,可是当初你有何作为?当时的黄巾之乱,董卓横行,你作为三公之一,曾做过什么?”
接着,诸葛亮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朗虽然年轻时以孝廉之名当上官职,却未有显著政绩,反而投降曹魏,这才是最严重的背叛行为。诸葛亮的话逐渐把王朗逼到死角,不断强调他“二五仔”的身份,彻底让他陷入了无法反驳的境地。
这时,王朗意识到自己完全陷入了陷阱,试图反击却已来不及,诸葛亮立即冷笑道:“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人皆愿一口吃了你!”此言一出,王朗气急攻心,面色苍白,几乎不能再发一言。
接着,诸葛亮更是放话:“你白活了七十六年,空有一副躯体,却连一点儿骨气都没有!你不过是一条恶狗,嘴里总是乱叫,实在无耻!”
这一段口水战极其精彩,经过如此猛烈的言辞,王朗已气得不知所措,最终在马下摔倒,宣告死亡。
不过,这段历史并非完全真实,而是《三国演义》中的演绎。真实的历史中,王朗并没有和诸葛亮进行如此激烈的辩论,且历史上对王朗的评价也较为正面。他被称为“才高而严正,慷慨且有威仪”。然而,在小说中,王朗却成为了诸葛亮骂战的“牺牲品”。
如果换作是王朗,在这场辩论中他或许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避免失败。比如,当诸葛亮笑声刚起,王朗不妨先打断他,喊道:“不要说了!快,放箭!”如此或许能够转危为安,保住一命。
那么,亲爱的读者,您认为王朗应如何应对这场辩论才能避免失败呢?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