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朝廷采买的角度去看,解读北宋东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钱荒”?
创始人
2025-09-11 18:32:21
0

北宋“钱荒”之谜:繁荣背后的货币困境与应对之策

北宋时期,政治局势较为清明,社会环境稳定,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这一时期,北宋的经济繁荣程度令人瞩目,其GDP总量竟占据全球的五分之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如同汹涌澎湃的江河,而货币的快速流通则是支撑其奔腾不息的关键动力。正因如此,宋朝铸币业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古代中国铸币业的高峰。当时,各类带有年号的宝文钱种类丰富,多达43种,年均铸币量更是唐朝的20倍,在历朝历代中独占鳌头。

在北宋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每年铸造的货币数量超过百万贯,鼎盛时期甚至高达五百万贯,这一数字充分彰显了北宋经济的发达。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市场经济和铸币业都如此繁荣,北宋却始终被“钱荒”这一难题所困扰,货币短缺、商品流通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这一反常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

北宋“钱荒”现象溯源: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货币危机

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钱荒”现象自唐末五代起便已初露端倪。到了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这一经济现象被进一步放大。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少数民族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税制改革等因素,共同促使北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缺乏应对经验的朝廷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只能边摸索边前行,最终引发了货币危机。

铜贵钱贱:利润诱惑下的货币流失

北宋“钱荒”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追溯至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逐渐低于其原料价值。据北宋思想家李覯记载,当时商人为了追逐暴利,不惜销毁铜钱,将其熔炼成铜器出售。每销毁十枚铜钱,就能得到一两精铜,而制成的铜器价格竟是原来铜钱的五倍之多。随着国家“铜禁”政策的实施,铜矿资源愈发稀缺,铜器利润再次攀升,甚至达到了十倍之巨。

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商人、富商乃至普通百姓纷纷投身其中。他们宁愿将铜钱闲置在家,任其生锈腐蚀,也不愿将其投入市场流通。就连官府的钱监也出现了将旧铜钱熔化重新铸造新钱的情况。随着货币的不断流失,大量铜钱被转化为铜质器皿,流向了其他市场。

铜钱外流:边境贸易下的货币紧张

铜钱大量流出国境,同样是导致“钱荒”的重要原因。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边境的海关每日都有富商携带货币出入,他们满载铜钱而去,又带回商品而归,源源不断地将铜钱输送到边境和海外。如此一来,宋朝的铜钱大量流向契丹、女真、西夏、高丽等地区,导致国内市场货币极度短缺。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宋朝商品贸易的高度发达。许多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都以宋币进行商品交易,其地位可与今天美元或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地位相媲美。宋神宗曾向沈括诉苦,询问为何官府与民间的铜钱如此紧缺。沈括指出,四方小国大量流通宋币,铜钱年年从边境流出,导致市场上铜钱本就供不应求。类似的情况,苏哲宗也曾向苏辙请教。苏辙则提到,辽朝等北方国家没有自己的货币,公私交易都依赖宋币。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1958年,北京西郊出土的辽墓中,107枚铜钱里有8枚为唐朝的铜钱,其余均为宋钱;1953年在内蒙古发现的西夏遗址出土的40多种铜钱,也全部是宋币。

王安石变法:变法间接加剧“钱荒”

1069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在深刻改变北宋政治经济面貌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钱荒”的加剧。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与货币需求密切相关。青苗法为国家提供信贷支持,免役法则减轻了平民的杂役负担。然而,这两项政策也间接提高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加剧了“钱荒”危机。

“钱荒”为何聚焦东南?——朝廷采买加重东南财税重担

北宋的“钱荒”现象并非普遍存在,而是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尤其在农作物收获的秋季前后最为严重。这一现象与东南地区极高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北宋时期,江淮地区更是农业的核心区域。

北宋思想家李覯曾说:“若无江淮每年提供的几百万斛粮食,北宋根本无法成为强盛之国。”江淮地区经济繁荣,自给自足,几乎不依赖外来商品。然而,在唐德宗推行“两税法”改革之前,农业税收主要以实物形式征收。北宋改革后,农业税改为“夏税秋粮”制度,即农民需先将农产品出售,再缴纳税款。每年秋季收获季节,江南市场贸易异常繁荣,货币需求也急剧增加。

此外,北宋还设有“发运司”,负责统一从东南地区采买军粮,以解决南北粮食不均的问题。但这一政策却给东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在收割季节,东南地区的税负不断加重。据统计,东南地区贡献了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但流通货币却严重不足。因此,每年秋季“钱荒”现象在东南地区尤为突出。

北宋朝廷应对“钱荒”之策:从杂币到“交子”的变革

面对“钱荒”的严峻挑战,许多有识之士如李覯和王安石等早已意识到其根源在于铜币面值低于实际价值。因此,北宋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货币改革。改革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货币原料价值;二是提高货币面值。

最初的改革尝试是减少小铜钱的铸造数量,转而改铸较大面额的钱币或铁钱,甚至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但该方法因生产效率过低而被放弃。

之后,宰相蔡京改用黑锡、白锡与铜混合铸造“夹锡钱”。然而,这种新币仅在陕西一带流通,且在蔡京被罢免后便被废除。

另一种方法由王安石提出,类似于现代的货币政策,即通过“折二钱”政策提高铜币的面值,从而减少流通中的铜币数量。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东南地区成功缓解了“钱荒”局面。

此后,宋朝在遇到“钱荒”时频繁采用“折三钱”“折十钱”等政策。直至1023年,世界上首张纸币——“交子”问世,这比欧洲的纸币早了近三百年之久。

结语

北宋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其商贸、税制制度的不匹配,使得每年秋季东南地区的“钱荒”现象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这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着相似之处。尽管北宋改革者在币值调整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但受限于时代与思想的局限,他们始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经济问题。然而,这一经历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原创 洪...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如... 假设蓝玉、胡唯庸和李善长三人联手造反,理论上,从他们的武力、智谋和对朝廷的掌控来看,这场造反的成功几...
王允杀董卓后,为何拒绝西凉军投... 公元 192 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成功诛杀了祸乱朝政的董卓,一时之间,朝野震动,天...
全国统一,古人12部专属的“高... 隋唐时期的印刷技术不发达,科举考生用的教材主要靠手抄,很容易出错。 唐文宗一看这不行啊,答案都不统一...
原创 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频繁遭受外敌侵犯的朝代,这种现象究竟源于何处?实际上,靖康之耻期间的朝堂表现早已...
原创 大... 1840年英国人发动了旨在打开和控制中国商业市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战争期间为降低清朝官兵平民的抵抗...
老兵口述史|从地下工作到智斗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徐晓磊 通讯员 杨文斐 编者按: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
原创 刘... 公元189年,何进邀请董卓进宫,董卓随即废除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新的天子,后世称之为汉献帝。 汉献帝...
原创 古... 寒窗苦读十余载,千军万马闯雄关。从唐宋的科举考场到今日的高考现场,公平始终是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最高法...
原创 唐... 唐玄宗的前半生可谓是大唐最辉煌的时期,堪称大唐历史上最耀眼的帝王之一。那个时候,他英明神武,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