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故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周围的电视剧、电影、小说几乎对三国前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刻画,以至于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吕布等人已经成为大家口中的常客。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包括白帝城托孤、孟德献刀、孙仲谋的英明、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赵子龙七进七出等情节。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些。然而,少有人关注正史《三国志》中的后期人物,或许也鲜有人关注三国后期那些人物的兴衰与变迁。比如蜀汉的姜维、张翼、廖化、向宠、张薿;曹魏的邓艾、钟会、郭淮、朱灵、臧霸;孙吴的徐盛、朱治、朱桓、丁奉、陆抗等将领。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字时,或许觉得曾听过,但细细一想,却又很难说出他们的事迹。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曾是当世的名将。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三国后期的第一名将——文鸯,正是他激发了罗贯中写出赵子龙七进七出的故事。
话说司马家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魏国后,魏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发现大事不妙。文钦早年曾效忠曹爽,与曹氏结为同乡,然而曹爽被杀、曹芳被废、曹氏九族几千人惨遭诛杀,最终魏帝被司马家篡位。对此,文钦怒不可遏,誓言要报司马氏篡权之仇。文钦有一个儿子,名叫文鸯,字次骞。文鸯身高七尺,铜眉秀眼,手持一杆亮银枪。相传他梦中得到了赵云枪法的真传。早年随父亲文钦练武,习得一身好武艺,又随曹爽征战四方,屡立战功。然而,由于缺乏与顶级名将的较量,年轻气盛的文鸯并不满足于那些小规模的胜利,总觉得自己是万人敌,渴望与当世名将来一场真正的较量。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热血沸腾,多少有些气盛,但这也正是年轻人该有的豪情。
文钦带着儿子与另一个反对司马家的大将毌丘俭会合,计划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师。毌丘俭本想联合兖州刺史邓艾,共同起兵,但邓艾怎会同意?毕竟他曾是魏国征服蜀汉的头号功臣,且司马家已经掌控了大局,他又怎能与几位反叛将领为伍?邓艾迅速决定先与司马师联手,做好了迎接司马师的准备。
然而,文钦这边却被司马师抢了先。文钦眼看敌军已经到达,正在犹豫该不该迎战。此时,文鸯突然出声:“父亲,趁敌军未稳,能否突然发动攻击?敌人必然乱作一团,胜负尚未可知。”文钦想了想,觉得有理,便决定分兵两路,趁夜袭击敌军阵地。
然而,文鸯率领千余精骑到达指定地点时,等了很久却依然不见父亲的踪影。他疑惑万分,难道被放了鸽子?不管了,司马师也是个名将,打败他后自己不就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吗?于是,他心中燃起了热血,决定孤身冲击敌军。
文鸯鼓声大作,喊杀声震耳欲聋,司马师的大军顿时乱成一片。司马师此时正因眼睛受伤正在大帐休息,突然听到战鼓雷鸣,心头一惊,情急之下,血压骤升,眼球竟然爆裂了出来,疼痛剧烈至极。为了不影响军心,司马师忍痛不动声色,强忍伤痛。尽管他伤势严重,还是压住了疼痛,想着如果自己中途撤退,必定会引起军心动荡。
文鸯这边,鼓噪了一夜,天明时看到敌军逐渐恢复了阵脚,才意识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且敌军的增援已经开始抵达。再加上父亲始终未能赶来,文鸯决定撤退。然而,当他得知父亲撤军的消息后,心中不甘,决定再给敌军一点教训。
文鸯率领十余名精骑,冲入敌阵,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再次响起。他如猛虎下山,冲杀入敌阵,枪花闪烁间敌军犹如割草般倒下。文鸯虽然兵力悬殊,却杀得敌军人仰马翻,完全没有给敌人反击的机会。见敌阵动荡不已,文鸯迅速退兵,成功脱身。
不久,司马班领兵追击。文鸯再次独自断后,进入敌阵,杀敌百余人,兴奋之余,他转身又冲杀了六七次,连续作战直到天明。敌军看到文鸯如同鬼神般的战斗力,不敢再追,最终撤退。
此后,文鸯因父亲被杀,投靠东吴,并一度因其背叛身份被冷落。最终,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对抗鲜卑的威胁,决定启用文鸯。文鸯临危受命,大破鲜卑,名声再度震天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鸯的命运并未安稳。太康年间,司马炎因对文鸯的态度不满,借故将其免职。之后,文鸯因与杨骏的关系而被诬告谋反,最终遭遇夷灭三族的惨剧,英年早逝,时年四十五岁。文鸯的陨落,标志着三国时代这一英雄辈出的时代彻底画上了句号。正如古人所言:“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尽是鼠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