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真是切中要害,确实没有错。在皇帝身边侍奉,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因为一不小心,命运就可能突然改变。很多电视剧中常常能看到皇帝大发雷霆的场景,甚至会听到他怒斥:“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其深沉的猜忌心著称,因此,身边的人更需要谨慎行事。在朱元璋的身边,有一个名叫郭德成的人,他既是朱元璋的小舅子,又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郭德成能够在朱元璋身边长时间存活,不仅是因为他的智慧,还因为他极为高超的保命技巧。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郭德成是郭山甫的儿子,而郭山甫则是一位精通面相学的人。那时,朱元璋的事业尚未有起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朱元璋路过郭山甫家。郭山甫为他看面相,认为他将来必定有大作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家产变卖,资助朱元璋起兵。为了帮助朱元璋,郭山甫不仅倾家荡产,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郭兴、郭德成、郭英)和一个女儿(郭宁莲)都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可以说,郭家一度是朱元璋最亲近的家族之一。
历经战火,朱元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处于权力巅峰,但他从未忘记郭家人的支持。郭山甫被封为营国公,郭兴、郭德成、郭英三兄弟被封侯,妹妹郭宁莲也被封为宁妃,留在了朱元璋的后宫。郭家的地位日益显赫,若论权势,朝堂之上,他们的身影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尽管身居高位,郭德成却从未放松警惕。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时时提醒自己要谨慎从事。虽然他一直陪伴在朱元璋身边,但他早已看破了官场上的虚伪与尔虞我诈,他更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性。自大明建立后,郭德成便表现出对功名的漠不关心,甚至有时自嘲自己无能。对于那些对他冷嘲热讽,郭德成似乎毫不在意,反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沉溺于酒中。朱元璋还戏称他为“疯汉”。如果单从外表来看,郭德成似乎确实是个酗酒的疯子,但实际上,他正是通过这种“疯癫”的外表,巧妙地避开了许多危险。
随着马皇后和李淑妃的相继病逝,宁妃成为了后宫的主角,郭家在朝中的地位再一次水涨船高。宁妃深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甚至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辰宴会,并邀请了郭家全体成员。当宴会接近尾声时,朱元璋特别将郭德成单独留下,准备给他封官。
然而,郭德成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他表示自己不过是个喜欢喝酒的普通人,若给他高官厚禄,必定会出乱子,他只求能过得安稳,喝得痛快即可。朱元璋听后虽然有些无奈,但也没有勉强,于是便拿出两块黄金赠予郭德成,并叮嘱他不要声张此事。
郭德成对于朱元璋的赏赐心存感激,但在回宫途中,他心中却充满了疑虑。既然朱元璋赏赐给自己的黄金,为何不允许自己说出去呢?当时宫外的人进出皇宫都会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如果郭德成身上突然多了两块黄金,如何解释?思虑再三后,郭德成决定装作醉态,把黄金分别藏在鞋里,假装不小心在搜身时掉出来,顺便辩解说这是自己拿回去换酒喝的。这一“醉态”行为最终把事情闹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对此并没有发火,反而觉得郭德成的机智让自己有些佩服。
朱元璋作为皇帝,自然清楚宫外人员出入宫门会接受搜身检查。既然他赏赐了郭德成黄金,那么为何不让他公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之处,郭德成很聪明地看出了朱元璋的用意——他一定是在试探自己。毕竟,宁妃刚刚成为后宫的主心骨,郭家在朝中的地位愈发显赫。朱元璋不希望让任何人有机会借此事挑起纷争,甚至有人可能将其曲解为“里应外合”,那样一来,不仅郭德成,整个郭家都可能陷入危险。
郭德成深知,直接承认黄金是朱元璋的赏赐,不仅违反了朱元璋的要求,也可能让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抓住机会。而他巧妙地装作醉态,不仅没有留下把柄,也让朱元璋自然而然地解释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最终,这一出“醉酒”的戏码让郭德成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次危机。
常年侍奉在朱元璋身边,郭德成深刻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他知道,像朱元璋这样心思深沉、疑虑重重的皇帝,是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人。因此,郭德成能够安然度过种种波折,得益于他在复杂官场中精湛的智慧,尤其是通过装疯卖傻,巧妙化解了危险,最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