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李勣在许多演义和评书中被称为徐茂公,但其实他应当是徐懋功。李勣原名徐世勣,曾以徐姓为人,后来被赐姓李,成为李世勣。李世民继位后,由于避讳,他又将名字改为李勣。李勣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李震有三四个儿子,长子名李敬业,次子为李敬猷。实际上,李敬业与李敬猷是李勣的孙子,而这两位孙子的所作所为却给李勣带来了极大的祸害。在武则天摄政时期,李敬业和李敬猷起兵造反,不仅丧命,还导致李姓被收回,甚至武则天下令开棺戮尸,对李勣进行了侮辱性的处理。
徐世勣出生于曹州,和单雄信是同乡。隋朝末年,二人一起投奔了瓦岗寨的翟让,成为了瓦岗寨的创始人之一。最初的瓦岗寨其实不过是一个专门劫掠过路商人的盗匪团,虽然曾和官兵发生过冲突,但并不算真正的起义军。然而,在李密加入后,瓦岗寨才开始真正起兵反隋,并逐步发展成了隋末最具实力的起义军之一。由于瓦岗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且内部又存在分裂,最终在618年与宇文化及的骁果军激战后,瓦岗军遭到王世充的攻击,最终被彻底摧毁。李密投靠了李渊,而大部分瓦岗将领则成为了王世充的座上宾。此时的徐世勣担任黎阳的守将,他接收了李密的势力,并决定为李渊效力。徐世勣并未直接投降,而是通过信件向李密表示愿意以李密的名义献城投降,李渊因此深受感动,赐给徐世勣李姓,徐世勣也由此改名为李世勣。
李世勣随后投身大唐的事业中,特别是在625年,奉命击败突厥侵扰并州。自此,他便开始镇守并州,成为抵御突厥的屏障。李世民即位后,李世勣因名字有避讳,主动改名为李勣,继续镇守并州,成为大唐抵挡外敌的重要力量。随着李勣随李靖一起攻灭东突厥,他的名声愈加显赫。641年,李勣被召回朝廷,任兵部尚书,并出兵征讨薛延陀。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李勣更是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临终时,李世民将李勣定为辅政大臣,李勣因此成为了真正握有实权的重臣,并在废立王朝的变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他成功地消灭了高句丽,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深厚宠信。李勣去世后,李治几度为之悲伤,足见他在朝中地位的崇高与威望。李勣的荣誉,生时光彩照人,死后也令人感伤。
然而,李勣的荣誉并未能延续,反而在他的孙子身上走向了极端的毁灭。李敬业,作为李勣的长孙,一直以独特的方式行事,甚至李勣也常感叹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李勣对于自己建立的基业感到忧虑,特别是担心这个长孙会将一切毁掉。果不其然,唐高宗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继位。然而,不到两个月,李显就被贬为庐陵王,武则天的幼子李旦被立为皇帝,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开始打压李唐宗室,动辄诛杀,令朝堂气氛异常紧张。此时,担任眉州刺史的李敬业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他的弟弟李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魏思温等人也都遭到贬职。社会动荡,帝国政治的压抑气氛让这些人产生了反抗的心态,他们在扬州秘密集结,策划起义,准备为李显讨回公道。
到了684年九月,李敬业自任匡复府大将军,表示要勤王救国,扶持李显反抗武则天。短短十几天内,他们就集结了十余万人,骆宾王还写下了《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其中激烈的文字让人热血沸腾,尤以“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最为激昂慷慨。李敬业起兵之初,形势颇为有利,若能迅速进攻洛阳,或许能成事。然而,李敬业心生称帝之念,想先巩固自己的地盘,再谋其他,从而浪费了许多宝贵资源。不到两个月,这场规模宏大的起义便被迅速镇压。武则天勃然大怒,削去了李勣和李震的所有职务与爵位,并下令开棺戮尸,恢复了徐姓,从此李勣一脉的荣光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