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的巨额家产,在他的后代手中迅速消失,几乎被挥霍殆尽。盛宣怀,晚清时期的商界巨头,被誉为“近代商业之父”,在1916年去世时,留给后人一笔庞大的财富——超过1160万两白银,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价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按照常理,这样一笔财富本应让后代安享数代富贵,甚至只需合理经营,就能继续积累财富,繁荣家族。但遗憾的是,盛宣怀的后人并未能守住这笔财富。到了他的儿子晚年时,他甚至连公园的门票都买不起,最终在贫困中死于家中。
那么,这些财富究竟是如何迅速被挥霍殆尽的呢?除了时局动荡外,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盛宣怀那些不争气的后代们。
盛宣怀深知“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因此在生前便十分关注如何安排自己的财富。他的父亲盛康,曾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并且深知财富的管理之道。在他去世之前,他便与盛宣怀讨论过如何安置家产。在盛康看来,遗产最好的方式是传给后代不动产,让他们通过收取利息安稳度日,而如果留太多现金财产,则很容易培养出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最终家业必定衰败。
盛宣怀深受父亲影响,虽然方式上略有不同,但他仍按照父亲的思路来做。他决定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保留部分现金,又为子孙们开辟了一条财富来源的路子。具体而言,盛宣怀将自己一半的家产提前分配给了家中的几个后代,直接传承给他们。
盛宣怀有八个孩子,但存活下来的只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已经过继。能继承家产的儿子只有老四盛恩颐、老五盛重颐、老七盛升颐三个。而他为已出嫁的女儿们则不留遗产,未嫁的两个女儿只获得了一定的嫁妆。通过这种方式,盛宣怀确保了家族的财富得以传承,且子孙们能够生活富裕。其他部分财产则被留给了几个孙子。
盛宣怀的遗产分配方式,确保了他后代的富贵生活,但他还考虑到了未来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他晚年,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不仅为贫困民众捐款,还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为受难群众提供帮助。此外,他还创办了广仁堂这一知名慈善机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这种影响,盛宣怀决定将一部分遗产捐给慈善事业。他设立了一个名为“愚斋义庄”的慈善机构,按照他的遗嘱,该机构将得到580万两白银。这项安排并非单纯的慈善行动,而是结合了传统慈善义庄和现代信托性质的基金会,展现了盛宣怀与时代接轨的商业远见。
盛宣怀的遗嘱规定,“愚斋义庄”的资金将按四成捐献给慈善事业,四成用于家族公积金,用于修缮家族宗祠、购买土地等家族事务,最后的二成则专门用于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婚嫁等日常开支。为了确保遗嘱得到执行,盛宣怀指定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作为监督人,并成立了一个董事会,确保所有事务得以顺利进行。
这种精心安排的财富分配模式,不仅保证了家族成员的基本需求,还为家族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盛宣怀的思虑周全与高瞻远瞩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称赞。然而,现实却并未按照他设计的理想路径发展。
在盛宣怀去世后,庄夫人开始掌管家务。初期,她与家族成员相安无事,对“愚斋义庄”的运作也持支持态度,但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立场开始动摇。在她的心里,“愚斋义庄”的财富属于盛家,为什么要交给外人管理?尽管有这样的想法,她在盛宣怀遗嘱的压力下并未立即采取行动。然而,随着庄夫人的去世,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1927年,庄夫人去世后,盛家的一部分成员,尤其是盛恩颐,开始着手将“愚斋义庄”内的财富分割开来,准备独吞盛家的份额。盛恩颐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儿子,从小就受到特别宠爱,因此他的挥霍无度也成了家族的常态。面对家族遗产的分配,他并不打算守规矩,而是毫不犹豫地提出要拆分家产。
尽管“愚斋义庄”有严格的董事会管理和相关章程,但时局动荡,政治环境不稳定,法院最终竟批准了盛恩颐的请求。1927年后,盛家的财富开始被分割,部分资金流入了地方军阀的手中。盛恩颐的行为引发了更大的纷争,最终导致家族内外的财富重新洗牌。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盛家的后代之间上演了一场场家产争夺的“权力游戏”。随着社会变革和家族争斗,原本的家产几乎被消耗殆尽。盛宣怀的遗产未能为家族带来长久的财富,反而成了家族纷争的根源。
盛宣怀所期望的家族富贵并未实现。事实上,随着后代们的挥霍与无序管理,盛家的财富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衰败。尽管有些后代如盛毓度成功转型成为实业家,但更多的后代则因挥霍无度而陷入贫困,尤其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儿子盛恩颐,他的晚年生活贫困潦倒,最终因病去世,成为“民国第一败家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