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的根源与朱元璋密不可分,尽管朱元璋在去世前已经平定了天下,并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藩王虽然心存不满,却没有一个人敢公开挑战,质疑父皇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而非己子。因此,朱允炆在接任皇帝之后,如果不采取削藩行动,燕王朱棣显然没有机会撼动皇位。更重要的是,燕王能够发起夺位行动,实际上与朱元璋临终前留下的那道特殊圣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造成“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朱元璋与朱允炆都难以自外于其因果。
1. 朱允炆决定削藩
朱允炆顺利登基后,第一件迫切要做的事情便是大力削减各地藩王的权力。他心中十分担忧,如果让自己的叔叔们拥有过大的权力,未来将很难再进行控制。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所认为的良策却令燕王朱棣极为愤怒。当时,朱棣在北京接到了削藩的旨意,内心的反应可想而知——既惊又怒。他的大惊失色实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惴惴不安的心情,而随之而来的愤怒则带有一丝无奈。终究,朱允炆是皇帝,朱棣作为臣子,而他与朱允炆的身份关系使他无法公开反驳皇命。
在此情形下,朱棣的谋士为其提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方案,建议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启动靖难之役。按理说,这样的行为算得上谋反,但令朱棣惊异的是,他并没有遭到朱允炆及其他王叔的反对,反而有几股相当强大的势力公然支持他。这使得朱棣在当时的局势中愈发自信。此时,朱允炆并没有显得畏惧,毕竟国家的军事力量掌握在他手中,靖难之役伊始,确实是朱允炆占据了优势。然而,他因时常犹豫不决而错失了许多战机,最终导致朱棣反戈一击,直取南京,建文帝被迫逃亡,朱棣则顺利登基。
2. 朱元璋留下的圣旨
朱元璋究竟发布了怎样的一道旨意,以至于朱棣如此肆无忌惮,甚至敢于发动内乱?这实际上是一个王者对抗皇帝的行为。为了防止宦官把持朝政,朱元璋曾特别下令,要求各地藩王可以在收到皇帝的消息后,进京协助镇压叛乱。此道旨意本意良善,然而却成了朱棣叛乱的合理借口。旨意下达后,各地的藩王皆将此理解为维护皇权的手段,没想到朱棣竟将其变成了自己获取权力的金字招牌,甚至一步步攀升至皇帝的宝座。
这一切都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是谁。可以说,靖难之役与朱元璋之间绝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样的原因很简单:没有这道诏书,朱棣发起叛乱的性质就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