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代的明君圣主,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然而,如果只谈到明朝的明君,那么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之外,能被提起的便寥寥无几。除了这两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无疑是最常被提到的名字。那么,明孝宗朱祐樘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君吗?
大多数人对明孝宗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刻,提起他来,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他那被传颂的“弘治中兴”,以及他与唯一一位皇后共度一生的美丽爱情故事。尽管从个人品行上看,明孝宗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品质,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他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几件事,便能一窥究竟。明孝宗继位后,尽管在政务上表现得勤勉,且选用了一批被誉为“正人君子”的官员,但最终却造成了民众贫困,国家财政困窘。正如他在弘治十七年六月,召见刘大夏时问道的:“卿前言天下民穷财尽,祖宗以来征敛有常,何今日至此?”意思是,民众为何如此贫困,国家为何陷入困境?自太祖、太宗以来,税收和征收制度一直有度,为什么到了今天情况却如此严重?刘大夏的答复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他居然称是因为广西珍贵木材、广东名贵香药的采购导致财政花费巨大,其他地方的开销也是如此。可是,这些省份的纳贡和税收早有定制,为什么前代帝王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呢?刘大夏这一番话无非是推卸责任,试图掩盖自己作为宰辅的失职。更让人叹息的是,刘大夏还让朝廷浪费了整整一年,动用了15万人力进行治水,但结果不过是不到一年后,河南四县又被洪水淹没,情况与上一年的灾情如出一辙。这场治水的努力,简直可笑至极。
同样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孝宗的父亲宪宗辛苦收复的河套地区,在明孝宗统治下却逐渐被蒙古势力侵占。表面上,小王子以“入贡”为名,暂时缓和了与明朝的关系,但实际上却悄悄不断侵犯河套,把这一地区逐步恢复成蒙古的领土。令人遗憾的是,朝廷的官员们,包括所谓的“贤臣”,竟然无人察觉这一点。直到弘治八年,这位“小王子”公然撕破脸皮,发动了对大明的侵略,蒙古势力从甘肃宁夏一直蔓延至宣府辽东,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灾难景象。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明孝宗自认为以“德治虏”对待蒙古势力,给他们食物、酒水,甚至邀请他们协助守边。显然,外族之人不懂礼仪,刀枪才是征服他们的唯一途径。明孝宗对北方蒙古问题的不作为,导致蒙古势力从成化年间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成为了大明长期的边疆隐患。
除了这些外交上的失误,明孝宗在内政上也同样做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决策。他轻信了户部尚书叶淇的谎言,废除了自太祖以来实施的“开中法”。这一政策本意是鼓励大商人运送粮食至西北边疆,并通过奖励他们盐引来推动粮食供应的稳定。然而,在叶淇的推动下,“银”取代了“粮”,让本就贫困的西北地区陷入了更深的经济困境。商人们由于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本支持,撤回了开荒行动,粮食和土地的供应无法保障,西北地区的经济严重萧条。更为可笑的是,明孝宗居然同意了这一荒唐的提议,结果导致了西北的衰败和民生困苦。
综合来看,明孝宗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外交上,政绩都极为平庸,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那么,为什么他仍然被誉为明君圣主呢?甚至在去世后,文官们竟然称他为“御龙升天”。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他对文官的极度宠信不无关系。从明孝宗即位以来,他采取了压制外戚和勋臣的政策,赋予文官更多权力,而这些文官们自然也对他投桃报李,极力吹捧他,把他称为无与伦比的明君。正如明代大臣朱国祯所说:“自古以来明君,唯有汉文帝、宋仁宗和我朝孝宗。”因此,明孝宗便成了后人心目中理想化的明君形象,可惜却被文官们的美化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