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康熙帝的众多功绩之一便是平定三藩之乱。然而,教材对这段历史的介绍相对简略,导致许多人误以为这是一项容易的成就。但是,实际上,吴三桂的反清力量曾是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的,清军在面对其军力时几乎没有还击的能力。那么,吴三桂为何最终会走向失败呢?
吴三桂发起的叛乱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从云贵地区一路推进至长沙,清军仅敢在武昌驻扎,沿江进行防御。这一时期,吴三桂并非孤军作战,广西的孙延龄、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四川的罗森以及宁羌王的辅臣等人也纷纷表态支持,几乎形成了对清朝的包围,势力范围可以说已占据了半个中国。
然而,吴三桂在此时却犯下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按兵不动。当时的康熙王朝正受到各地起义军的猛烈攻击,国势岌岌可危。清朝建立仅三十年,统治尚浅,许多百姓依然怀念明朝的统治。面对如此有利局势,吴三桂却未能迅速进攻北方,反而让清廷获得了喘息之机。或许他的心愿不过是想成为一方土皇帝,割据一域而已。
起初,吴三桂以复兴明朝的旗号起兵,口号响亮,承诺要恢复大明。然而,令他自己意想不到的是,只经过一年的战争后,他便自立为帝。这一举动让原本期待“王师北定中原”的北方百姓感到失望不已,北方民众想要等待的是大明的归来,而并非所谓的大周。这样的急于自立,自然在心怀明朝梦的百姓中,让吴三桂的形象加倍恶化,尤其是他亲手处死了永历帝,民心的流失可想而知。甚至连曹魏都没有杀掉汉献帝,但吴三桂的作为无疑让他背负着“乱臣贼子”的骂名。
不论是那些守旧的明臣,还是崛起的清朝新军,在他们眼中,吴三桂始终是反贼的代名词。他没有群众基础,更缺乏大义支持,这使得他的事业难以成功。在他生前,尚能以个人威望统治短暂的大周,但一旦他去世,这一切瞬间瓦解。在本可以在北京登基的情况下,最终则是在衡阳自称帝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与后世的耻笑,实在让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