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没有救关羽?1600年后,这本书揭示了颠覆性的真相
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一直是历史和人们讨论的焦点。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之一便是他三顾茅庐,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也为刘备的建立蜀汉王朝提供了重要支持。毫无疑问,刘备具备非凡的识人之能,且他在面对有才之人时,几乎毫无架子,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
除此之外,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同样被许多人铭记。他们三人肩负着共同的梦想,互相扶持、并肩作战。关羽,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强悍的战斗能力,被誉为“武圣”,是刘备的重要战将。尽管关羽立下了赫赫战功,且有着不凡的战斗力,但最终在担任荆州防线的指挥官时,他却遭遇了致命的危机。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斩杀庞德,声势一时震动华夏。然而,曹操并未死心,派遣徐晃增援;与此同时,东吴的吕蒙则悄然袭击荆州,使得关羽陷入了夹击的困境。最终,关羽被潘樟部队俘虏并遭处决。
然而,至今仍有人不解:为什么没有人来救关羽呢?资料中记载,关羽的军队在短时间内就被瓦解,很多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猜测。有些人认为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孟达等人见死不救,也有人认为关羽失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支援。但这些猜测始终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直到1600年后,某些长期被封禁的历史文献《訄书》被重新发现,其中揭示了一段让人震惊的内容。这段话说:关羽被称为“世之虎臣”,他拥有众多功劳,且无任何罪状,若非除掉他,难以平息人心;但若不加以除掉,恐怕他将成为刘备政权的威胁,因此不得不借荆州的失守之机,将关羽置于险境,最终导致了他的死。这段话揭示了刘备当时的权谋心态与政治考虑。
事实上,这段文字揭示的当时局势与历史背景,是颠覆性的。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非人们所想象的简单的“义兄弟”关系,而更像是相互合作的政治联盟。刘备对关羽的依赖与防范,充满了深思熟虑的权力博弈。在刘备看来,关羽的权力过大,已经影响到他的政权稳定。尤其是在关羽失守江陵,导致荆州的损失时,刘备深知荆州对自己的重要性,那是他整个政务的核心。因此,刘备宁愿牺牲与关羽的情谊,也不愿让关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种政治上的制衡思维,反映了刘备一贯的谨慎与深谋远虑。在他看来,关羽的实力与声望过高,若不除去,日后必成隐患。因此,他选择了在关羽处境最为危险之时,袖手旁观,不出手援救。
正是因为刘备对关羽有着深深的猜忌与防范,所以即便关羽面临生命危险,刘备依旧没有出手相救。这一历史真相,直到1600年后才得以揭露,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了三国时期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