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不仅具有远见卓识,更有识人之慧。相比之下,诸葛亮和曹操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刘备一生阅人无数,任何有野心的人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马谡,虽有才华,且有潜力,但他的野心同样不小,尽管诸葛亮未能察觉,刘备却早有警觉。在临终时,他在白帝城托孤时曾特别提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不仅是刘备的遗言,也表明了他对马谡潜在问题的深刻理解。马谡最终成了蜀汉的祸患。
三国争斗,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蜀汉处于偏安一隅,其文臣武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如魏、吴两国。即便如此,刘备依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做最擅长的事情,使这些人成为蜀汉的支柱。然而,马谡却一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
史书中提到,马谡的兄长马良可谓人才,大家熟知他的才干。按理说,刘备应该格外看重马家兄弟。但刘备重视臣子的忠诚,尤其是对赵云、关羽、张飞等人的深厚感情,也包括对魏延的提拔。然而,马谡与诸葛亮过于亲近,成为了刘备的心头之患。刘备明白,虽然他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李严根本无法与诸葛亮抗衡。而在刘备去世后,权力将归诸葛亮,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信,心思复杂,刘备对此心知肚明。
刘备之所以批评马谡“言过其实”,并非毫无根据。实际上,这句话是对那些博览群书但缺乏实战经验的人的警示,诸葛亮本身亦不例外。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独到,能够远程规划三国的布局;但他的战术短板却在实际战斗中暴露出来。马谡在纸上谈兵上确实有一定能力,与诸葛亮常常深入讨论兵法,但一旦面对真实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马谡的理论并未能转化为有效的战术。刘备早已看出了这一点。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即重用马谡,而是将他作为幕僚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诸葛亮逐渐意识到,马谡并非刘备所说的那般无能。尤其是在蜀国南方发生叛乱时,马谡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建议采取攻心策略,而非单纯依靠武力。诸葛亮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谡的野心开始显现出来。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马谡承担了街亭的防守任务。街亭对于整个北伐至关重要,诸葛亮希望能够稳固防线,即使无法完全守住,也希望能拖延敌军,为主力争取时间。不料,马谡的野心膨胀,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功绩,结果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当魏军突然袭来,马谡未能坚持防线,导致蜀军失去重要阵地。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怒,他责问马谡:“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我多次警告你,街亭是我北伐的根本,汝为何不听王平的劝告?”马谡无言以对,最终自缚跪于帐前。诸葛亮将他斩首,以儆效尤。
马谡的失误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诸葛亮为此深感自责,认为自己在用人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他请求自贬三等,从丞相降为右将军,继续行使丞相职务。虽然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忠诚奉献,但在用人方面,他却不如刘备和曹操那样敏锐。马谡的失职,最终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失败,成为诸葛亮一生中的最大遗憾。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激烈的人才争夺,也揭示了即使是有远见的领导者,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犯错。刘备的远见与谨慎,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在临终时做出这样的遗言,尽管诸葛亮最终未能完全避免马谡的失误,但他的忠诚与才能依然被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