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交战时,往往会有专门的士兵扛着军旗,虽然这些旗手手无寸铁,但却几乎没人会主动去杀他们。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攻破军旗手呢?
从历史上看,战争发生得非常频繁,而发动战争的目的通常只有两点:争夺领土和人口。在古代战场上,无论是史书还是影视作品中,都会看到一幕:两军对阵时,旗手会举着大旗,冲在队伍的前面。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作为承载着军队“重担”的旗手,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而军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首先,军旗的作用是分辨敌我,避免混乱。在混战中,士兵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因为情急而误伤自己人。军旗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自己站在谁的一方,避免误伤的发生。此外,军旗也有鼓舞士气的作用,它不仅传递将军的命令,还能起到指挥的作用。在战局变化时,旗帜能指引士兵前进的方向,成为战场上的“导航标”。
军旗手的职责分为两类:将旗手和军旗手。将旗手通常和主将一起,主要负责传递命令,而不直接参与战斗;而军旗手除了要挥动旗帜,还需要参与战斗,和队伍一起前进、后退。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军旗手在军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军旗手手无寸铁,身处战场,为何敌军不优先攻击他呢?事实上,若先攻破敌军的旗手,能切断敌方的指挥和信息交流,还能为本方争取进攻的机会。
历史上确实有过类似的情况,例如靖难之役中,南军的军旗突然倒下,导致南方军队阵脚大乱。正因为军旗如此重要,所以旗手的选拔十分严格,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高手,普通士兵很难与之对抗。而且,主帅通常会派专门的护卫去保护旗手,确保旗帜不被轻易摧毁。由此可见,攻击军旗手作为突破口,在实际战斗中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总结来说,军旗不仅是战场上的象征,它的存在至关重要,关乎着士气、指挥与战术的运作。因此,守护旗手的士兵一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旗帜的倒下不仅是战术的失败,更可能导致全军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