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修志之风盛行,地方史乘的编纂为后世留存了丰富的地方文献。《叙州府志》作为记录叙州府(今四川宜宾及周边区域)历史、地理、人文的重要典籍,其纂修过程汇聚一众饱学之士与地方官员,众人各司其职、协力而成,现将其纂辑衔名及分工以白话详述,以彰诸贤之功:
总纂与核心统筹
- 翠屏书院主讲、戊午科举人赵多熙,担任《叙州府志》总纂,总领全书编纂体例设计与内容统筹,为志书编纂定下调性与框架。
- 三品衔、叙州府知府(在任期间候补道员)王麟祥,以地方主官身份参与统筹,为志书纂修提供行政支持与资源协调;敷文书院主讲、癸酉科举人宋黻协同参与核心统筹工作,助力志书体例完善与内容审定。
协修与分纂力量
- 前翠屏书院主讲、壬午科举人薛铨善,以深厚学识担任协修,协助总纂处理志书具体篇章的编纂与修订;翰林院检讨、川南书院主讲廖正华,知府衔候补直隶州知州、宜实县知县国璋,二人亦参与协修,分别从文献考据与地方政务视角补充志书内容。
- 吏部主事、己丑科进士陈钟信,候选知府高玉麟,户部员外郎、丙子科举人曾鹤龄,户部主事、丙戌科进士邱淮,福建浦城知县、丁卯科举人梁亨吉,拣选知县、戊子科举人龚泽培、贺昌祺、万科进,候选教谕、乙酉科拔贡聂炳唐、赵揆熙等一众科举出身的士人,凭借扎实的经学功底与文字能力,参与志书分纂,负责不同门类(如沿革、职官、艺文、人物等)的内容撰写与史料整理。
地方官员与实务参与
- 叙州府属各县知县积极参与志修:兴交县知县嵩、隆昌县知县乐顺、署理隆昌县知县卢鼎智、屏山县知县谭酉庆、署理马边厅同知李中数、马边厅同知沈璘庆、雷波厅通判郑钰、署理雷波厅通判吴之桐、庆符县知县唐柏森、署理富顺县知县王树相、江仁葆、南溪县知县李鏞、署理南溪县知县江继祖、长宁县知县邓元鏸、高县知县廖葆恒、筠连县知县冉瑞桐等,均结合地方治理经验,提供县域史料与地方民情信息,确保志书对各属县情况记录详实。
- 地方佐贰官员亦助力其事:署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李庚乾、富顺县邓井关县丞徐振纲,负责采集基层乡镇史料;叙州府儒学教授舂培、署理叙州府儒学训导谢炳星、宜宾县儒学教谕姚绍虞、宜宾县儒学训导李鸿仪、江安县儒学训导邱晋成等学官,凭借对地方教育、文庙祭祀、士人活动的熟悉,整理文教类史料,充实志书人文篇章。
采访、襄辑与校订
- 宜宾县知县国璋兼任采访之职,牵头走访地方乡绅、耆老,搜集民间传闻、地方掌故与未载于典籍的史料,为志书补充鲜活内容。
- 试用直隶州州判、癸酉科拔贡潘梦凤,试用从九品费融,候选训导、乙酉科举人萧藩,宜宾县增生张泽芳、附贡生邱玉成、文生刘锡璠、监生孙昭、卢镇嵩,宜宾县廪生张智远、薛龄锡等,以“襄辑”身份参与志书辅助编纂,负责史料抄录、篇章校对初稿与内容补充;其中廪生、监生等士人虽未入仕,却以地方俊秀身份贡献学识,体现民间士人对地方文献编纂的重视。
- 候选教谕赵揆熙专司“校订”之职,对志书初稿进行文字勘误、史实考证与内容核对,确保志书体例统一、史实准确、文字严谨,为志书质量把关。
《叙州府志》的纂修,既是清代地方官府重视文教、留存地方历史的体现,亦是士绅阶层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缩影。诸贤不论官职高低、出身异同,皆以传承地方文脉为己任,其功绩不仅凝结于志书之中,更成为后世研究叙州府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托,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