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时期,清政府开始逐渐依赖汉人来平定叛乱,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凭借创建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官职也不断升迁,最终成为了两江总督——这个在清朝权力结构中十分重要的职位,掌握着地方的军政事务。像曾国藩这样的重臣,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信任,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因为在清朝的传统中,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是统治者最为忌惮的存在。
尤其是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因此变得实力强大,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动摇清政府的政权。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湘军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它庞大的兵力依然使慈禧太后心生忌惮,毕竟曾国藩手握重兵,已成为她眼中的“钉子户”。
为了削弱曾国藩的影响力,慈禧太后决定将他调离原职,将他升职为直隶总督,看似升迁,实则是为了将他调离两江总督的核心区域,让他更加孤立无援。而且,慈禧太后安排了她的心腹马新贻接管了曾国藩的职务,马新贻既有忠诚于慈禧的背景,又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屡立战功。慈禧的真正目的是让马新贻搜集曾国藩的罪证,从而有机会将他彻底拉下马。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慈禧预想的那样顺利。在曾国藩的强大声望和聪明才智面前,慈禧的各种手段似乎都未能奏效。虽然慈禧通过暗中派人监视他和其家族,但曾国藩在危局中始终小心翼翼,谨慎应对,尽量不露出破绽。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一个重要决定让慈禧的计划暂时泡汤:在湘军大胜太平军之后,他主动裁减了军队的兵力,削减了两万多人的军队。这个举动表面上表现出他对清政府的忠诚,慈禧也不得不暂时放下了对他军权的忧虑。然而,这个看似顺从的举措,实际上只是曾国藩的一步棋——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空间,他并没有真正减少湘军的实力,而是做出了一个暂时的调整。
尽管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已经声望大增,但他依旧没有太多的把柄,成为了慈禧太后一大威胁。在慈禧无法直接打压曾国藩的情况下,她将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巧的是,曾国藩的弟弟被人告发曾私吞了太平天国的财产,慈禧便借此机会开始削弱曾国藩的军权。
为了限制曾国藩的影响力,慈禧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把曾国藩升任为直隶总督。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升职,实际上却将他置于了一个更加受监视的局面。而马新贻被安排担任两江总督,慈禧的心腹通过这个职位继续搜集曾国藩的罪证,但不幸的是,马新贻很快就被太平天国余党张汶祥刺杀,年仅49岁。
马新贻的死让慈禧的计划陷入了停滞,曾国藩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尽管如此,曾国藩最终还是根据清朝的命令,接受了对他职务的调整。历史上有一句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正好反映了曾国藩的处境——在他完成了太平天国镇压的大功后,清朝对他这种权力的依赖最终也转变为对他可能构成威胁的防范。
总体来看,曾国藩的智慧与策略使他在清朝政局变化中游刃有余,而慈禧虽有多次尝试限制他,但始终未能完全铲除这一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