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件事,很奇怪。刚开始时,满眼都是“跑了多少公里”“配速是多少”“心率区间对不对”。朋友圈里要么是晒轨迹,要么是晒奖牌,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自律。但时间一久,特别是跑过几年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拿来较劲的数字,早就没那么重要了。你跑得再快,总有人比你快;你跑得再多,总有人比你多。到最后,真正在乎你配速和里程的,除了你自己,没几个人。
我身边不少朋友,跑了三五年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要么是身体出问题,要么是心理撑不住。中国田协的数据里显示,2011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不足30场,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800场。但疫情后回落很快,2023年复苏后,真正长期坚持的人,比例其实并不高。为什么?因为热情是一阵子的,而长期坚持靠的不是攀比,也不是朋友圈的点赞,而是能不能和自己相处好。
十年前,我也是个典型的“跑步传教士”。见人就说跑步有多好,防三高、减脂、让你精神饱满……甚至有段时间,我朋友圈里每三条动态就有一条是跑步相关的。可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被我安利的人里,真正跑下来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听完点头,说“真好啊”,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跑步的好处,谁都知道,但光靠说服,是拉不动一个人的腿的。
你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刚开始跑步时,拼命想证明自己。朋友圈晒10公里,下一次就想晒半马;半马晒过了,就想晒全马;全马晒过了,还要拼“破4”“破330”。那种感觉,就像不停给自己加码。可是人哪有无限的进步?现实是:跑得越快,受伤风险越高。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数据指出,平均每年有多达65%的跑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其中最常见的是膝关节问题。这个数字足够让人冷静:别总想着用数据证明自己,健康才是真正的底线。
跑步十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和自己较劲了。以前落下一次训练,会觉得焦虑、内疚,甚至觉得“完了,这周白费了”。现在呢?少跑一次,就当休息。以前觉得跑得慢就是退步,现在觉得能出去跑一跑,就是赚到。以前追着人群去报赛事,抢名额、刷成绩,现在更多是挑几个自己喜欢的路线,甚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跑。
你可能会问,那这样是不是就没了目标?不,恰恰相反。目标不是消失了,而是变得更内敛了。以前目标是配速、是奖牌;现在目标是:身体别伤、心态别崩、跑到老还能动。你看,这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更长远、更现实的选择。
那问题来了,既然很多人最终都会放下“显摆”,那我们一开始拼命追求的意义在哪里?答案很简单:这是过程。就像恋爱时会热烈、会极端,但走入婚姻时,更多是平淡和陪伴。跑步也一样,起初是热血,后来是日常。前半程靠激情,后半程靠习惯。
跑步十年后,我学到了一件事:跑步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生活。跑得快慢,别人其实根本不关心;跑得长短,除了你自己也没人记得。但你每天能不能因为跑步而更有精神,能不能因为跑步而身体更舒服,这才是关键。
所以,如果你刚开始跑步,或者正在跑步的路上,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较,每个人的体质、起点、目标都不一样。别人能330完赛,不代表你必须破四。第二,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别拿身体开玩笑。受伤不是荣誉勋章,而是跑步最大的敌人。第三,享受跑步带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跑步不是考试,没有分数线,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跑多久、跑多快。第四,别去强行说服别人。跑步能不能坚持下来,从来不是听谁说了几句道理,而是自己迈开腿走出去。
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跑步高手,不是成绩最牛的那个,而是跑得最久、跑得最自在的那个。跑步十年,我不再较劲,也不再显摆。因为我终于明白,跑步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能更轻松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