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继摩尔线程率过会后,又一家国内GPU公司上会在即。
近日,上交所官网披露,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股份”)于10月24日上会。同时,沐曦股份正式推出首款全国产通用GPU(GPGPU)——曦云C600,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国产化供应链。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借乘沐曦股份上会这股东风,包括持股股东、合作方在内的“沐曦概念股”闻风而动,股价多有上涨。目前,A股上市公司淳中科技(603516.SH)、中山公用(000685.SZ)以及七匹狼(002029.SZ)的控股股东等公司持有沐曦股份股权,超讯通信(603322.SZ)、中电港(001287.SZ)、优刻得(688158.SH)等公司与沐曦股份存在业务往来。
“中国算力需求市场足够大,把国产所有的卡或者能力放在一个行业,可能都不够那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中国的芯片行业需要百花齐放,因为每个行业有定制化的需求。”今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沐曦股份首席产品官兼高级副总裁孙国梁如此对记者表示。
随着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冲刺IPO,国产GPU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行业研究机构Omdia人工智能首席分析师苏廉节表示:“未来国内GPU解决方案肯定优先考虑自产自研。现在比较关键的是生态(建设),英伟达能经营得很成功,有赖于其庞大的生态伙伴。这一点值得国内厂商多多学习。”
上半年营收同比暴涨404.51%
根据公开资料,沐曦股份2020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开展通用GPU产品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创始团队来自另一大GPU巨头AMD,其创始人陈维良曾在AMD任职多年,负责过多代GPU芯片设计及产品线的全球业务,拥有丰富的GPU芯片设计和管理经验;联合创始人彭莉、杨建同样出身AMD,其曾是AMD首位华裔女性科学家。作为沐曦股份的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目前陈维良直接、间接控制公司22.94%的表决权。
有观察指出,随着今年6月证监会出台《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即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科创企业IPO进程进一步提速。在沐曦股份之前,同处GPU行业的摩尔线程创下了88天过会的新纪录,目前已经提交注册。
从审核进程来看,沐曦股份的IPO申请于今年6月30日正式获上交所受理,随后分别于7月19日、9月5日收到首轮和第二轮审核问询。目前,公司已如期完成对第二轮问询的回复工作。若沐曦股份此次成功过会,其从上市申请获受理到过会的周期也仅为116天。
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沐曦股份计划发行不超过4010.00万股A股股份,拟募集资金总额为39.04亿元。
在资金投向上,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项目。具体来看,公司将投入24.59亿元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入4.53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投入9.91亿元用于面向前沿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项目。
就像很多初创公司一样,由于GPU芯片研发成本较高、收入规模仍难以覆盖成本费用支出以及因实施股权激励而确认了较大金额的股份支付费用等原因,沐曦股份目前尚未盈利。
招股书显示,沐曦股份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亏损幅度逐年扩大。
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沐曦股份营收为9.15亿元,同比暴涨404.51%;净利润为-1.86亿元,同比减亏63.74%。
对此,公司对外称,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产品训推一体系列商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出货量大幅增加,带动营业收入相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公司亏损幅度显著收窄。
在订单储备方面,截至2025年9月5日,沐曦股份在手订单金额达14.30亿元,主要客户包括超讯通信、新华三、汇天网络等企业。
目前,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为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贡献了超70%的营收。以算力性能指标FP16/BF16为标准衡量,曦云C500/C550芯片处于英伟达A100的算力区间。
不过,据Bernstein Research和IDC数据,2024年沐曦股份在国内AI芯片市场中的份额约为1%。“沐曦股份所选的赛道竞争对手不少,要做得好需要有独特的技术突破。”苏廉节表示。
推动国产GPU多维突破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沐曦股份主要产品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计算、通用计算和图形渲染三大领域,先后推出了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产品、用于训推一体和通用计算的“曦云”C系列GPU产品,以及正在研发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GPU产品。
目前,沐曦股份专注于GPU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迭代升级,布局教科研、金融、交通、能源、医疗健康、大文娱等行业应用场景,形成了“1+6+X”的发展战略与商业布局,已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和商业化智算中心。
截至今年3月31日,沐曦股份GPU累计销量已超过2.5万颗,市场覆盖区域横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香港等地。
孙国梁表示,在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硬通货”的背景下,通用GPU芯片将是国与国之间的终极博弈标的。这场算力争夺战,不仅事关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更是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的核心基石。
目前,沐曦股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国产千卡集群已完成多个大模型全参数训练,证实了国产算力已具备大模型预训练能力。
10月22日消息显示,沐曦股份又与之江实验室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智算集群联合实验室”,再迈出了共同筑牢AI模型算力底座、助力国家人工智能生态繁荣的坚实一步。
今年WAIC上,由国内大模型明星初创公司阶跃星辰发起了横跨模型、芯片和平台的“模芯生态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华为昇腾、沐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天数智芯、无问芯穹、寒武纪、摩尔线程、硅基流动等。
在外界看来,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彰显“国芯”与“国模”的深度融合,更标志着“国用”生态的加速落地,推动中国AI产业迈向自主可控的新阶段。
“底层是最难的。半导体、设备以及算力集群和模型的适配等,都是我们面临的考验。模型适配完后,在行业上的应用服务和打通,也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孙国梁表示,沐曦股份希望击穿整个产业链,做好“国芯+国模+国用”这件事。
至于什么时候能做到“开箱即用”,孙国梁当时表示,虽然具体的时间点说不好,但已经完成了0到1的“能用”,下一阶段的“好用”以及“好用和易用”,每个阶段都有要解决的问题,预计“今年的Q4会达到更好的一个状态”。
在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看来,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IPO将推动国产GPU市场实现技术、生态、产业链多维突破。
“技术层面,募资加速先进制程研发及Chiplet封装应用,推动产品性能逼近国际水平;生态构建方面,通过软件栈兼容CUDA主流框架降低迁移门槛,吸引开发者完善国产算力生态。”郭涛表示,在供应链自主化上,也会带动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本土代工厂和封测厂的技术升级,实现“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国产化。
然而,巨额的研发投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亏损。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沐曦股份研发投入分别为6.48亿元、6.99亿元、9.01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高达22.47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282.11%。
而沐曦股份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则将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及能效比等方面进一步大幅提升,接近英伟达H系列旗舰H100水平。这意味着不低的研发成本,也将影响着公司的业绩表现。
“资本示范效应下,科创板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吸引更多芯片设计公司进入高性能GPU赛道,形成产业集群,标志着国产GPU从技术追赶迈向规模化商用新阶段,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并提升全球竞争力。”郭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