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年仅18岁的溥仪在故宫翊坤宫前拍摄了一张穿着民国军装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手握军刀,脚穿皮靴,戴着圆形眼镜,面无表情,另一只手扶着椅背,显得严肃而沉静。这是溥仪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标志性瞬间,然而,溥仪的命运却充满了无奈与悲剧。他并未真正掌控过国家政权,这位悲情皇帝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百年变迁的缩影。
溥仪的皇帝之路始于极不平凡的时刻。1899年,他刚满三岁便被继位,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经历了中国帝制的终结。溥仪被召入宫中时,光绪皇帝不久便去世,溥仪的登基仪式同时也是两位皇帝的葬礼。在光绪的遗体前,溥仪跪拜,而在慈禧太后的床前,面对她临终的身影,他也只能无助地祈祷。第三天,慈禧也死去了,溥仪面对两位巨大的历史人物的死亡,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孤独。随后,溥仪登基,然而他并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力。在寒冷的太和殿,他不断哭喊着:“我不在这,我要回家!”
1924年,时局急剧变化,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次月,民国政府决定废除帝号,溥仪被赶出宫门。20岁的溥仪带着满腹的迷茫和无奈,离开了曾经的皇宫,改住于出生地的醇亲王府。被逐出宫后的溥仪生活陷入困境,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孤独和孤立。
到达天津后,溥仪的婚姻生活也出现了危机。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文绣回忆说:“虽然我们住在同一栋楼里,但彼此形同陌路。”婉容傲慢的态度和溥仪的偏袒让文绣感到孤立,最终她忍无可忍,选择离婚。她的离婚诉讼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在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他们策划将溥仪接到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这一时期,溥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为他国的傀儡。
溥仪的命运并未就此停滞。1950年7月30日,苏联决定将溥仪送回中国,并在战犯管理所里关押。溥仪在监禁生活中第一次学会了生活自理:他学会了系鞋带和自己洗衣服。1959年,溥仪被特赦,返回北京,成为一个普通公民。1960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后来在政协担任职务,还完成了自传《我的前半生》。
溥仪一生跌宕起伏,深刻反思自己的命运时,他提出了“三堵围墙”的人生感悟。作为皇帝,他一生生活在高墙之内,这些高墙塑造了他无法逃避的命运。溥仪在自传中提到:“潜藏在我心中的专制毒素,使我对‘恢复祖业’的政治野心充满狂妄。”年幼时的他被慈禧选中,带入宫中作为皇帝,但命运早已注定,他的祖母在他首次登上金銮殿时便预见到他未来的悲剧。
溥仪的三次即位,三次被推翻,既是历史的波澜,也是他个人命运的折射。第一回,他被迫登上金銮殿,之后又迅速跌下;第二次则是在张勋的扶持下短暂复位;而第三次是在日本的支持下,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政治的权谋,最终却未能摆脱被权力左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