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战略眼光和决策常常为后人所称道。不过,他做出的一个决定至今引发热议,那就是在汉中之战后,他为何没有让结义兄弟张飞镇守汉中,而是选择了魏延。
汉中之战与刘备的选择
汉中之战是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217年,历时两年,最终刘备获胜,成功占领汉中。战后,刘备自称汉中王,设立了汉中太守的职位,负责防守这片重要的战略要地。由于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谁来镇守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刘备手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他们都在各自的战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羽已经负责荆州,黄忠年事已高,赵云需要负责刘备和蜀汉的安全,马超刚刚归附,刘备对他尚存疑虑。因此,最合适的选择似乎是张飞。他和刘备关系深厚,又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然而,最终刘备却选择了魏延,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刘备的深远考量
刘备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表面看似简单,但背后却充满了深思熟虑,堪称“一石三鸟”的战略。
第一计:防备张飞
张飞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但刘备在安排他镇守汉中时却保持警惕。原因之一是张飞的妻子是曹操部将夏侯渊的侄女,而张飞的儿女与夏侯渊有直系亲戚关系。这使得刘备不得不对张飞产生一定的戒心,担心他与曹魏有暗中勾结的可能。除此之外,张飞在多次战斗中与曹魏有过微妙的联系。例如,在穰山之战中,张飞与夏侯渊有过接触,而在长板桥一战中,曹军虽然人数众多,却一直没有进攻孤立的张飞,这一系列迹象让刘备产生了不信任。
更为严重的是,张飞曾因酒误事导致刘备丢失徐州。这场失误不仅让刘备损失了重要的战略基地,也让他对张飞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因此,刘备决定将张飞留在自己身边,既能随时监控他的行动,也能在需要时调动他的勇猛。
第二计:测试魏延
魏延在加入刘备集团之前,曾有过背叛的历史,曾为投靠刘备而背叛过刘琮和韩玄。这些行为让刘备对他充满戒心。为了验证魏延的忠诚,刘备故意将汉中这个关键地区交给他,看看他如何应对。同时,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魏延,而是让马超驻守在魏延身后,以防魏延出现异动。马超不仅武勇过人,而且军事才能出众,如果魏延反叛,马超有能力及时制止他。
第三计:防备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但刘备在晚年对他产生了一些警惕。诸葛亮自加入刘备集团后,逐渐成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甚至在内部与关羽争夺权力。这让刘备担心诸葛亮有朝一日可能会架空刘禅,甚至篡夺政权。因此,刘备决定将魏延安排在汉中,通过培养魏延,形成一个对抗诸葛亮的力量,确保蜀汉的政权不被威胁。
总结
刘备选择魏延而非张飞镇守汉中,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他通过这个决策,既能防备张飞与曹魏的联系,又能测试魏延的忠诚,同时也为未来可能的权力斗争做出了安排。这一决定虽然冷酷,但在乱世中,这或许是刘备所能做出的最稳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