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出生时并不显赫,他的祖父觉昌安是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家境并不富裕,也缺乏政治影响力。为了家族的壮大,可能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依附于亲家王杲。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觉昌安的第四子,在继母进门后,努尔哈赤在家中地位尴尬,经常受到排挤。按理说,他的出身并不显得特别突出,似乎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最终成为了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
仅仅五年时间,努尔哈赤就成功统一了整个建州,建立起强大的势力。在明朝万历年间,女真部落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其中建州女真最为强大,努尔哈赤因此掌握了辽东地区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如此迅速的扩张,引起了草原上其他政权的强烈担忧,他们害怕自己的领土也会被努尔哈赤吞并。
1593年,海西女真的叶赫部联合哈达、乌拉、辉发、长白山以及蒙古科尔沁三部,联合讨伐努尔哈赤,试图扼杀建州女真的扩张势头,这一事件被称为“九部联军”。当时的局势非常危急:九部联军兵分三路,约三万士兵向建州进军,而努尔哈赤的主力部队正在征讨长白山,留下了只有一万人的守军。敌军计划利用建州主力空虚的机会,一举占领其领土,这样的计划听起来简单,却往往最有效。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努尔哈赤没有正面迎战,而是巧妙运用策略。历史上,“多国联军”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成功的例子非常少。努尔哈赤选择了派大将额亦都上阵挑衅。额亦都不仅是后金的开国功臣,他的后代在清朝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的真正功劳,在于他巧妙的计谋:在马上斩杀九名敌人,展示给叶赫部贝勒看,而后假装不敌,掉头逃跑。叶赫部贝勒怒不可遏,急忙追击,结果深陷古勒山的腹地。就在叶赫部深入后方时,额亦都和努尔哈赤早已埋伏好,突然四面杀出大量建州军,围住了叶赫部的首领,并将其当场处决。
“九部联军”中的叶赫部是主导者,贝勒的死令其他部落士气大减,他们纷纷撤退。建州军趁机追击,生擒了乌拉部的头领布占泰,这成为了意外的收获。布占泰在后来的统一过程中表现出色,成功地成为努尔哈赤的重要盟友,对分化海西女真部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次战役被称为古勒山大捷,它有两层深远的意义:首先,建州军以少胜多,极大鼓舞了士气,敌人元气大伤,今后再也不敢轻易进攻;其次,古勒山大捷标志着草原力量的转变,为努尔哈赤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后,努尔哈赤决定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与蒙古科尔沁部达成友好关系,并许以儿女联姻;同时向乌拉部求婚,娶了布占泰的妹妹。通过这种分化策略,努尔哈赤成功地瓦解了联合进攻的九部联军,逐个击破。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这场胜利是努尔哈赤人生中的转折点。如果当时他失败了,后金甚至可能无法成立,清朝也无法登上历史舞台。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采取分化敌人的策略,而是与所有部落为敌,那么敌人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再次对建州发动攻击。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努尔哈赤的聪明才智,使得他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汗国,并发布“七大恨”以明确反对明朝的立场。到了1636年,皇太极消灭蒙古国,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额哲向清朝称臣,同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1637年,多尔衮征讨朝鲜,成功让朝鲜投降并送质子入清。1644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中原,最终定居中原。
每一场战役和每个历史时刻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勒山一役为努尔哈赤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起,努尔哈赤的道路变得顺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