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这座位于远东的城市,在俄罗斯被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它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直到1860年之前,长期作为中国东北的出海口。那时,它拥有天然的港口,深不见底,巨轮可直接停泊,无需担心礁石的阻碍。然而,随着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署,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海参崴和库页岛,被割让给了俄国。这场土地的割让,不仅改变了地理版图,还深刻影响了东北的命运。
特别是失去外东北的这100多万平方公里,带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它不仅仅是土地的流失,更深远的后果是,失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何布置国之重器,如何选择经济命脉的落脚点,这些决策不容忽视。中国一度将经济命脉和战略核心聚焦在东北,但这一切随着外东北的失去,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都知道,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在东北的部分权益转交给了日本,并且基本退出了这一地区的争霸战。尽管如此,俄国在外东北仍然没有松手,一直宣称绝不会放弃这片土地。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沙俄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局势。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与英法俄等列强的对立,终于在1917年迎来了沙俄的崩溃。虽然沙俄的灭亡意味着这场大乱的开始,但列宁领导的苏俄并没有立即掌控远东地区的局面。由于沙俄遗留下的混乱和纷争,远东地区几乎成了无人管理的荒地。
然而,协约国显然不打算让俄国得以喘息。1918年,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决定出兵远东,干涉俄国内战,同时中国的北洋政府也加入了其中。因为在远东,俄国最大的城市和军事港口便是海参崴,所以14国出兵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这里。
北洋政府出兵远东,除了为了扶助俄国内战,还另有目的——保护当地的华侨。尽管外东北地区已经割让给沙俄,但依然有大量中国人定居于此,尤其是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数以万计的华工来到外东北工作、经商。当沙俄崩溃时,这些华侨陷入了困境,急需求助。而中国北洋政府挺身而出,向这些同胞伸出了援手。
然而,出兵海参崴并非易事。此举直接与日本的利益产生冲突。日本在当时已经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若中国尝试收回海参崴,势必会打乱日本的计划。因此,日本多次出面阻止中国出兵。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海容号巡洋舰成为了百万华侨的希望。1918年4月9日,海容号出发,16日抵达海参崴,为困境中的华侨带来了希望。尽管这场军事行动并未带来海参崴的归还,但却让海参崴与中国的联系得以重续。
实际上,沙俄的崩溃并没有立即影响远东的局势。列宁领导的苏俄主要关注的是欧洲部分,广袤的远东地区依然处于混乱之中。在苏俄刚刚掌握局面时,协约国的干涉让列宁的政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苏俄政府开始寻求与中国的接触,甚至发布了第一份《加拉罕宣言》,承诺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归还包括海参崴在内的领土。
这一宣言引起了中国的期待,毕竟,失去的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有望回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俄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到1920年,《第二次对话宣言》出台时,关于中东铁路的放弃问题已不再提及,表明苏俄不再那么愿意履行之前的承诺。到了1923年,这种变化更加明显。苏俄不再提归还海参崴,只是在言辞上做了些微的调整。通过这些宣言,苏俄表面上似乎在与中国谈判,但实际上却在逐渐收回承诺,展现出不愿让步的态度。
这一切表明,苏俄对海参崴并无还给中国的打算。通过这种虚假的“承诺”,苏俄稳住了内政局面,延缓了外部压力。然而,苏联在其强大的内政和军事基础下,依然无法放弃对远东的掌控。特别是海参崴,作为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港口,始终是苏联防卫体系的核心之一。
在上世纪的数十年间,苏联对海参崴的防卫投入巨大。早在1856年,沙俄便在远东建立了西伯利亚区舰队。尽管在日俄战争中,沙俄的舰队遭遇惨败,但苏联在接管俄国大旗后,迅速恢复了海参崴的军事力量。1922年,远东海军的建立标志着海参崴军事重要性的回归。到了1935年,远东海军更名为太平洋舰队,海参崴成为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心脏,掌握着巨大的海上力量。
二战后,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变得更加强大,拥有数百艘战舰和大量的战斗机,海参崴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基地之一。进入70年代,苏联再次加大对太平洋舰队的投资,拥有的舰艇和兵力更是空前壮大,几乎将整个远东地区的海权牢牢掌握。
然而,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海参崴的军事力量也遭遇了巨大的缩减。俄军接管后,战舰数量大减,甚至两艘航母也提前退役。尽管如此,今天的海参崴依然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关键军事基地,尤其是作为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它在兵员和物资运输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面对此情此景,关于海参崴的开发合作问题便成了新的焦点。2005年,俄罗斯有学者提出,是否可以将海参崴部分区域租借给中国,与俄罗斯共同开发。虽然这一提议并未在中国掀起波澜,但俄罗斯官方迅速对此作出辟谣,明确表示并未提出类似意见。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合作开发海参崴未尝不可。若中国能够与俄罗斯携手开发海参崴,不仅能缓解中国部分民众的情感需求,也有助于解决俄罗斯经济上的某些问题。如果这一提议难以实现,或许可以考虑将珲春的出海口还给中国,这样黑龙江和吉林的经济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若真到了不愿合作的地步,那么俄罗斯是否还能谈得上友谊,也将是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