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处机相关的遗迹不胜枚举。除了广为人知的滨都宫(太虚宫),在城北约十五里的公山山顶,还有一座曾经的“丘真人庵”。这座庵堂,虽然目前的旧貌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栖霞民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献中普遍避开了“丘”字,而称其为“邱真人庵”,但在本文中,统一使用“丘”字。
(▲栖霞的太虚宫)
“丘真人庵”虽然规模不大(现已不复存在),但在栖霞当地民间的知名度相当高。这背后有三个关键原因。首先,它位于公山的高峰之上,具有较强的地标性质。古人曾形容它为“公山隐隐插苍穹,宫压公山第一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当地一个显眼的历史符号。在《栖霞县志》所绘制的县地图中,特意标出了公山上的小亭子,实际上,这便是指丘真人庵。
其次,丘处机在成道之前,曾在公山一带潜心修炼(当地流传着关于“摸钱岩”的故事,传说修行者将一枚铜钱投入岩石间,夜晚摸索寻找,以此来磨练心性)。可以说,这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和丘处机的修行经历,为这座庵堂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丘真人庵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显灵”传说使得其知名度进一步上升,甚至朝廷专门给予了敕封。这个传说的背后,藏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栖霞公山后村的风光)
关于清代栖霞县的“丘真人显灵”事件,若从现代视角来看,这无疑属于民间传说的一类。然而,这一事件在清代的官方档案中却有着明确的记载。
清光绪版《栖霞县志》记载了这一事件的基本经过:“丘真人庵,在公山之巅,庵有石像,祈雨祀焉。咸丰十一年、同治六年,捻匪两次东蹿,显灵退贼。据实奏明,敕封‘绥靖真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丘真人显灵”事件,很可能与当时捻军的进攻和栖霞地方的保卫战有关。
通过史料查证,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曾两度进犯胶东,栖霞周边的乡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然而县城及其周边却相对安宁。具体来说,咸丰十一年,捻军在臧家庄一带击败了栖霞地方的民团后,试图直扑栖霞县城。然而,栖霞在莱阳的支援下成功将捻军阻挡在松山以北,而这一战斗地点距公山非常接近。因此,许多栖霞的民众将此次战役的胜利归功于丘真人的庇护,才有了所谓“丘真人显灵”的传说。
这种民间传说在古代并不罕见,除了丘真人之外,许多地方的民众也相信地方神灵的庇护作用——无论是“城隍”显灵,还是“关帝”显灵,这些传说背后都体现了古人对地方保护神的深厚敬意与信仰。
(▲栖霞城区的丘处机雕像)
关于“敕封绥靖真人”的记载,亦出现在《清实录》中。原文写道:“同治九年七月,以神灵显应,加山东栖霞县邱真人封号曰绥靖。”根据这一记载,丘真人的“显灵”事件并非仅仅是民间的传闻,而是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正式认可和加封。
朝廷的敕封,也让栖霞县对丘真人的祭祀提升了等级。从同治年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栖霞县的官员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品采用少牢,且仪式规格严谨,包括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一祭祀仪式被称为“绥靖丘真人祀制”,这一传统推测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丘真人庵作为栖霞民间信仰的重要象征,历史上不仅承载着长春子丘处机的道教文化底蕴,还见证了栖霞人民在战乱中的精神寄托。虽然如今庵堂已不复存在,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依然深深扎根在栖霞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