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具体原因在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所有相关结论都只能通过逻辑推断来得出。历史的真相往往并非逻辑本身,有时甚至荒诞不经,但无论如何,真相只有一个。历史的存在恰恰在于其不可预测和无规律可循的本质。
从封建社会的道德和政治伦理角度来看,关羽作为刘备麾下的头号大将,实际上没有权力单独发动战争。尽管他镇守荆州,且与刘备是结义兄弟,手握假节钺,但这些都不等同于拥有开战的权限。
封建王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奠定的制度基础。无论后世哪个朝代,都深受秦朝君权独裁的影响,君主权力不可挑战,任何擅自行动都被视为谋逆,关羽承担不起这样的重罪。
尽管关羽性格刚烈,有些傲慢,不太尊重士大夫阶层,有时显得目中无人,但他对刘备始终保持绝对的忠诚与敬重,绝不会轻视刘备或有二心,更不会擅自替刘备做出重大决策。比如费诗劝导关羽接受刘备的命令时,关羽的态度很明显,他尊重刘备的决策权,不容置疑。
讨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局势。战争爆发于219年7月,此时关羽已对襄阳和樊城展开攻城战。事实上,从南郡之战到襄樊之战,整整过去了十年,双方在荆门、当阳、钟祥、宜城一线持续反复争夺,战况胶着,胜负交替。
史料中记载,关羽曾与乐进在青泥展开对峙,青泥位于湖北钟祥市东部;乐进和文聘联手在寻口与关羽交战,寻口则在钟祥市西南;乐进还曾讨伐临沮和旌阳,这些地点均表明湖北钟祥是蜀汉与曹魏的前沿战场。
那么,为何关羽会在219年7月突然出现在襄阳和樊城一带?任何战争爆发都不会毫无征兆。这说明关羽从荆州出发,向北逐步攻破曹魏前线,推进到襄樊,打破了曹魏在这一带的防线。要知道,钟祥到襄樊相隔百余公里,曹魏不可能轻易放弃这片重要的战略缓冲区。由此推断,关羽在219年7月前一直持续向北进攻,曹魏前线被逐步压缩。
时间线往前推,约在219年5月至7月间,刘备命令孟达与刘封攻打曹魏的上庸三郡,并成功占领。更早两个月,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刘备避战而用后勤优势逼退曹操,成功夺取汉中。曹操退出汉中后,并未返回洛阳或邺城,而是驻守长安,此举耐人寻味,类似刘备后来的夷陵战役后驻守白帝城,似乎都是威慑对方的战略意图。
这些事件环环相扣,汉中之战、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战略布局。汉中流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对应汉中、上庸和襄樊。掌控这三地,刘备集团就能打通汉中的战略通道。
打通汉水这条水道,能够将汉中、上庸和襄樊串联成一条便利的运输线。无论是从汉中调兵至襄樊,还是反向调兵,都变得更加便捷。且汉水紧邻刘备与曹操的边界,是发生战争时重要的水运通道,当时水运是最经济快速的物流方式。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为缓解曹操驻守长安带来的战略压力。关羽对襄樊发动进攻,可视为声东击西与围魏救赵的策略,牵制曹操回防中原,从而保障刘备在汉中和成都平原的安全。古代通讯缓慢,成都传讯荆州最快也要十天,最慢二十天,战前准备则需数月,因此刘备很可能在与曹操对峙期间,就下达了攻打上庸和襄樊的指令,目的是分散曹操注意力,减轻汉中战场压力。这也是关羽发动战争的重要战略原因之一。
其次,是为了打通汉水,建立前线的运输通道。正如前文所分析,这是一举两得的战略举措。关羽能如此大胆发动襄樊之战,必然是得到刘备的明确指示。以关羽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单凭自己难以做出如此宏观的战略规划,这更可能是由诸葛亮、法正或整个蜀汉集团商议后由刘备决策。
当然,虽然关羽无权主动发动战争,但如果遭受曹魏攻击,他有权防守反击。史书记载曹仁攻打关羽时,樊城守将造反,曹仁回城平叛,关羽趁机北伐襄樊,将此解释为防守反击,刘备对此也无异议,这种情况同样可能存在。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接连取得辉煌战果,威震华夏。刘备刚在汉中击败曹操,夺得上庸三郡,关羽又在襄樊俘虏于禁、斩杀庞德、水淹七军,包围襄樊与樊城,一时风头无两。
如此战绩,谁都会骄傲,然而骄傲往往带来失误。关羽犯下致命错误,忽视了荆州后方的防守,使孙权抓住机会,兵分两路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结果关羽丢失了荆州三郡的基地,损失数十万人口和大量军队,以及丰厚的赋税来源。
襄樊之战使蜀汉国力倒退十年,成为蜀汉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一两年后,夷陵之战更将蜀汉推向深渊,国力开始急速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那么,如果关羽没有发动战争,坚守荆州,蜀汉的命运又会如何?只要关羽死守荆州,不发动襄樊之战,孙权就没有可乘之机,也不敢轻易正面攻打关羽。毕竟公开看来,孙刘依旧是盟友,一旦爆发正面冲突,势必是一场持久消耗战。而北方的曹魏则一直虎视眈眈,孙刘之间的战争,将为曹魏统一天下打开机会。
这一道理,孙权、刘备、曹操都十分明白。只要关羽不打破三足鼎立的平衡,天下局势大致保持稳定。对孙权和曹操来说,维持现状符合利益;而刘备则倾向于发动战争,北伐中原,收复旧都。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皆为“谁发动战争,谁便失败”的例证,关羽身上同样适用。三国阶段最稳的是维持现状,最乱的是改变现状。只要关羽不主动发动战争,局势大概率会延续平衡。
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公元220年初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称帝,是曹魏政权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对孙权和刘备而言,这也是北伐的绝佳时机。也许孙权不一定会北伐,但刘备若还在,几乎必定北伐。
刘备的北伐策略,大概会如诸葛亮隆中对策所规划,由关羽从荆州北伐,刘备亲自率兵从汉中北上,两路遥相呼应。但这又面临如何防范孙权偷袭荆州的难题。晚期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手段多样,只要有机会便会出击。
除非刘备解决了防范孙权偷袭荆州的问题,否则北伐难以成功。尽管曹魏政权正值更替,并不意味着混乱,因为曹魏人才济济,曹真、曹休、司马懿等都在,刘备难以占便宜。事态发展依赖各方决策,难以断言未来走向。
即便关羽219年未北伐襄樊,蜀汉也难凭北伐击败曹魏。三足鼎立的关键在于平衡,谁先打破平衡,谁就注定失败。但年近六旬的刘备无暇再等,人生六十古稀,他必定在有生之年发动战争,然而失败结局大概率重演,历史亦将如此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