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年,东西方的亚洲同时迎来了两股迅猛崛起的强国。位于东方的大蒙古国,彼时已在西夏的都城中兴府外采取重兵威胁,迫使夏政权从曾与金国联手抗蒙古的立场,转而依附蒙古并共同攻金。此举不仅逼迫金朝从中都迁都河南,还在短短时间内占据了广袤的中原地区。
几乎与此同时,蒙古在西线也展开了惊人的扩张。蒙古势力先后扫平了吉利吉思,且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了畏元儿、哈刺鲁(这些地区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东南的伊犁河、楚河一带),并击败了西辽政权,最终杀死了篡位的西辽乃蛮王子屈出律,成功将疆土扩展至锡尔河以北。
在蒙古西进的背景下,花刺子模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其鼎盛。花刺子模的领导人沙摩诃末,身世为塞尔柱突厥的奴隶后裔,且其家族得到了塞尔柱王朝的扶持,因此能够继承并巩固花刺子模的统治。在12世纪上半叶,随着塞尔柱王朝的衰弱,沙摩诃末乘势而起,以阿姆河下游的古花刺子模为根基,迅速展开了扩张行动,成功从塞尔柱手中夺取了西呼罗珊和伊拉克阿只迷(即今伊朗西部的扎格罗斯山以北地区),并最终摧毁了古儿王朝,吞并了巴里黑、也里等地,征服了西辽并占领了锡尔河北部的多个重镇,如讹答刺和讹迹邗等,并以撒马尔罕为新都。
短短的二十多年,花刺子模成为了一个横跨阿拉伯世界东部至锡尔河的大国,迅速崛起为一时强盛之国。沙摩诃末自封为“算端”(即苏丹),虽然他并未获得哈里发的承认,但他曾向巴格达的哈里发发起过挑战,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并未减损其信心。
这两个世界强国在此时都在全力扩张的过程中,而它们之间的直接冲突注定无法避免。中亚的回回商人早已熟悉草原与西域之间的贸易网络,在接送来自花刺子模的三个富商时,成吉思汗特地派遣使团随行。这些使团的成员多为西域人,其中一位花刺子模人马哈木,后来成为蒙古西域治理的关键人物,并获得了蒙古的信任。
1218年初,成吉思汗的使团抵达撒马尔罕,见到了摩诃末。成吉思汗借使团表明了希望和睦共处、促进贸易的愿望,同时又称摩诃末为“爱子”。这种父子关系的比拟,实际上暴露了成吉思汗将世界视为自己臣属之地的政治观念,这无疑让摩诃末感到不快。摩诃末随后在一夜间召见了马哈木,试图探听蒙古的虚实,而马哈木只是奉承的话语加剧了摩诃末轻敌的心理。
与使团的到来几乎同一时刻,成吉思汗又派遣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花刺子模进行贸易。这支商队携带着500头骆驼,准备将货物运往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的边境城市讹答刺的守将因觊觎商队财富,向摩诃末诬告商队为间谍,称蒙古人已在当地引起了恐慌。摩诃末听信谗言,便下令将商队成员处死,并没收货物。成吉思汗随即派使者前去讨回公道,但使者却遭到摩诃末的侮辱和屠杀。摩诃末这一举动,无意间为蒙古的“西征”埋下了导火索。
在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从驻夏的也儿石河出发,兵力接近十万,进军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的军力约为四十万,其中主力由波斯化程度高的土库曼人和康里人组成。摩诃末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国内的伊斯兰教宗派纷争不断,民心不稳,而摩诃末依然采用分兵守城的策略,未能有效协调各地的抵抗,最终导致失败。
蒙古军分为四路,三路分别攻占锡尔河上游及下游的关键城市,成吉思汗本人和幼子拖雷则带领主力,越过锡尔河,穿越沙漠向花刺子模的核心城市不花刺进攻。面对顽强的抵抗,蒙古军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围攻,终于在1220年春夏间成功攻破了不花刺城。成吉思汗进入城后,展现出蒙古军的铁血与暴力,肆意摧毁一切,并强迫城市居民进行屠杀,整座城市化为废墟。
随后,成吉思汗带领军队向花刺子模的其他重要城市发起猛攻,击败了摩诃末的守军,摧毁了花刺子模的大部分防御,最终征服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土地,直至摩诃末被逼逃亡。
摩诃末的最终结局并不圆满。在受到蒙古军追击后,他于1220年末因肋膜炎在宽田吉思海南岸的一个岛上去世,死时年仅四十岁。成吉思汗的西征虽然以胜利告终,但蒙古帝国的扩张也因此进入了更为血腥的阶段。在此后的几年里,蒙古大军继续沿着这条扩张的道路推进,不仅席卷了西域,还逐渐向欧洲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