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人结拜为兄弟,建国后:一人成铁匠,一人成农民,一人成主席!
创始人
2025-09-22 08:32:19
0

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别样的参与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1950年春天,一位铁匠被请去干活,当他进入主人家的堂屋时,映入眼帘的是正中墙上悬挂的一幅彩色肖像画,画的两侧贴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泽润民生功垂宇宙”,下联是“东方红日普照五洲”,画中的人物正是毛主席。虽然这位铁匠自然知道毛主席的名号,但却是他第一次真正见到主席的模样。

铁匠盯着画像看,心里不禁愣住了:这人难道不是当年的润芝兄弟吗?这让他陷入深深的疑惑——自己与毛主席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为何能称呼毛主席为兄弟?

1952年,毛主席收到了这样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没有国家大事,也无秘密机密,却让他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不久之后,毛主席亲笔回信,这封信最终送到了湖北一个名叫朱其升的普通铁匠手中。

朱其升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那个年代,他们一家生活非常拮据。年幼的朱其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2岁时便跟随村里人远赴湖南,经过介绍进了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学习打铁的手艺。按照当时的习俗,学徒期为三年,出师后还需无偿为老板工作三年,只有吃饭无薪水。

1909年,朱其升已经18岁,眼看着六年的学徒期快要结束,却遭遇了意外。那一年湖南大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减产,许多人都吃不饱饭,朱其升亦是如此。他每天辛勤打铁,却连一碗饱饭都难以保证。有一次,他实在饿极了,趁老板不在,偷偷煮了些米饭饱餐一顿。老板回来后大发雷霆,怒骂他是一头永远喂不饱的猪。

听到这话,朱其升怒火中烧。尽管六年来老板一直对他苛刻,但碍于师徒身份,他一直忍耐。可是这一次,他终于忍无可忍,与老板顶嘴,老板气得打了他几巴掌。年轻气盛的朱其升简单收拾了几件铺盖和破衣服,赌气离开了铁匠铺。

无依无靠、身无分文的他只能一路乞讨。深秋时节,他听闻清政府正招募新军,想着与其漂泊不定,不如进军队,至少能吃饱饭。于是,抱着这样简单的心愿,他报名参军。

朱其升正值壮年,身体强健,很快被接纳进入部队。那时的新军编制包括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基本相当于后来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朱其升所在的队伍人数不多,只有13人,他与副目(副班长)彭友胜关系尤为亲近。那时的朱其升,万万没有想到,他和彭友胜不久之后,将与未来的国家主席结拜为兄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新军发动起义,朱其升所在部队转变为正规革命军。此时,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军成为挽救国家的中坚力量。许多进步学生纷纷参军,在长沙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军。毛泽东虽有参军意愿,却不愿参加学生军,更想加入正规革命军。但正规军有一条门槛:必须有保人才能参军。

那年,18岁的毛泽东还在读中学,找不到保人,遭到军队的拒绝。征兵长官态度强硬,大声呵斥:“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没介绍信,别想当兵!”这时,朱其升正好路过,见毛泽东文质彬彬,举止温和,便关切地问:“小兄弟,你遇到什么难题了?”毛泽东见他言语礼貌,正是军人应有的风范,便道出心声:自己想投笔从戎,为革命贡献力量,难道要被这死板规定挡住?

朱其升觉得毛泽东谈吐不凡,学识渊博,便起了惜才之心。他找来彭友胜,说:“我们队里就十来个人,都是大老粗,有个文化人肯定帮得上忙。”彭友胜询问毛泽东的背景后,决定作担保人,接纳毛泽东入伍。登记时,毛泽东报上名号:毛润芝,来自湘潭韶山冲。毛泽东当时崇拜晚清名臣胡林翼,取其字号“润芝”作为自己的参军名号,寄托了他治世救国的理想。

从此,朱其升、毛泽东、彭友胜三人结下深厚友谊。朱其升排行老二,家中还有两个弟弟,12岁就离家出走,少有照顾兄弟。他把对弟弟的亏欠,寄托在对毛泽东的关怀上。在部队里,他对刚入伍的毛泽东照顾周到:毛泽东还没领到棉衣,朱其升便将自己的棉衣让给他;毛泽东夜晚怕冷,他便与他同床共被;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朱其升每次都把自己的那份夹给他;毛泽东不会用枪,朱其升亲自教他装弹、瞄准。

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辛亥革命时说:“那时候我背过几天枪,懂得立正、稍息,枪法也还不错。”说的正是这段时光。彭友胜对毛泽东同样照顾有加,毛泽东每月军饷7块大洋,扣除2块伙食费,其余买报纸读,这在军营极为罕见。彭友胜常提醒士兵保持安静,不打扰毛泽东。毛泽东也感激两位兄弟,经常讲《西游记》《水浒传》,还教朱其升识字写字。多年后,朱其升感激地说:“我后来能记账、写字、做生意,全靠毛主席的帮助!”

有一次,三人坐在向阳坡上,毛泽东提起《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郑重说道:“三国时,三兄弟誓言扶危救国,报效天下,若有异心,天人共戮。我们这里虽然没有桃园,但有红枫,不如在‘红枫坡前三拜把’,结为至交,共享福祸,报效黎民,竭力革命!”三人用树枝作香,土壤作炉,庄重结拜为异姓兄弟。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谈起:“……我那个班里,有个湖南矿工和一个湖北铁匠,我很喜欢他们,但多年未见……”原来,1912年4月,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欲统一南北,解散南京政府,毛泽东等人所在部队被解散。毛泽东回去继续读书,彭友胜转投其他部队,1940年退役返乡耕作,朱其升则回家继续铁匠生涯。

分别之际,彭友胜和朱其升为毛泽东准备了几盘好菜,朱其升特意做了红烧肉,毛泽东的军饷都用来看报了,两人又凑钱给他当路费。毛泽东对两位“兄长”的照顾铭记于心,离别时回头望去,仍见两人伫立原地目送。

1950年春,刚建国不久,翻身农民感激毛主席,纷纷从县城买回主席照片贴墙。朱其升偶然见到画像,距离当年别离已有38年。他细细辨认画像中人物下巴的痣,越看越觉得眼熟,暗自揣测:“难道真是润芝兄弟?难道只是巧合?”

他带着疑问干完一天活,回家后辗转反侧,终于将此事告诉妻子郭兰英。郭兰英听后斥责丈夫胡思乱想:“这是毛主席啊,你怎么能跟他称兄道弟?他可是解放全中国的伟大领袖!”村里人也听说此事,纷纷嘲笑朱其升,说他吹牛,有人甚至怀疑他精神有问题,劝他去看医生。

然而,朱其升越想越觉得真实,面对嘲笑,他耐心讲述与毛主席共处的往事。有一天,他与人争论此事,路人好奇地问:“你真和毛主席有交情?”朱其升严肃答:“真的,我们曾睡同一张床,盖过一条被子。”

这路人见朱其升为人诚恳,不似说谎,便介绍他认识孟淑纯。孟淑纯与李先念(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是同乡和战友,二人关系密切。有了这层关系,朱其升送信的事情变得顺利许多。

孟淑纯多次造访,详细了解毛主席的生活习惯。朱其升说毛泽东喜欢洗溜水澡,也爱吃大肥肉。提及往年细节时,朱其升讲得生动感人。后来,孟淑纯索要了两张照片,并根据谈话写信,请李先念随公文转交毛主席。

1952年9月,毛主席的亲笔回信寄至湖北,信封上印着“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字样,信中称呼朱其升为“其升兄”,让他热泪盈眶。他知道,昔日的毛润芝正是毛主席,时隔多年,主席竟仍记得他这个小人物,激动不已。

信中还提到彭友胜,彭友胜得知毛润芝成了国家主席,也写信祝贺,并分享分得土地的喜讯,毛主席同样亲笔回信。乡亲们看到这封信,终于相信了村里铁匠竟与毛主席有交情的惊人事实。

收到信后,朱其升更加怀念润芝兄弟,迫切想见毛主席一面。沉思再三,他带着毛主席寄来的钱和信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此时他已61岁,生平未曾到过北京,不知新中国首都如何模样,更忐忑自己与毛主席分别四十年,见面该如何相处。

到达北京后,经过打听,他来到中南海,几经与门口警卫交涉才获允许进入。第三天,毛主席得知朱其升来访,亲自前来接见,爽朗声音传来:“其升兄,四十年未见!去年我收到彭友胜来信,你怎么不早点写信?也该早点来,我多想见见老朋友!”

这话让朱其升顿时放松,二人一同进入书房。朱其升称呼毛主席为主席,毛泽东笑着说:“还是叫我润芝吧。”朱其升敬佩地说:“润芝,你真了不起,国家主席都当上了。”毛泽东笑着答:“那是人民信任我,选我当的。”

面对多年未见的老友,毛泽东回忆起当年革命军的岁月,谈及革命后的历程,也详细询问朱其升的生活状况。交谈中,朱其升眼含热泪,感叹伟人竟与自己促膝长谈。

当天晚餐,毛主席让朱其升留下,并让厨师特意准备了红烧肉。用餐时,毛主席频频夹肉放入朱其升碗中,开玩笑说:“那年吃了你那么多红烧肉,现在该还你了!”

毛泽东工作繁忙,无法长时间陪伴,但特意让朱其升多住几日,多去游览。七天后,毛主席再次约见,关心风俗民情和三反运动开展情况。朱其升如实报告,得知三反运动效果良好,毛主席激动地说:“共产党进城,要学会管理城市,更要防范糖衣炮弹,防止官僚主义和腐败。运动要继续搞,一百年后还要继续。”

朱其升见毛主席依然为国为民操劳,心中明白,他依旧是那个立志救国的毛润芝,坚守初心。

一个月后,朱其升启程回乡,临别时,毛主席赠予他五百万旧币(相当于五百元)生活补贴。朱其升推辞不收,毛主席笑着说:“这些是我的稿费,我以个人名义给你,国家的钱是人民的,我不会乱用。况且,当年你送我的大洋,我还留着呢!”

怀着满满感

相关内容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丫死磕”
2025-09-21 20:42:33
象棋世锦赛上海嘉定开幕,霍...
世界象棋锦标赛和上海杯象棋赛嘉定开幕。霍震霆主席:象棋推广要靠年轻...
2025-09-21 20:41:55
2025沅江市首届桨板水上...
华声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李珊 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9月21日...
2025-09-21 20:41:15
原创 ...
要用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才会温柔地回应你,展现出它最柔...
2025-09-21 20:34:10
原创 ...
两晋之交,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而南方则相对...
2025-09-21 20:33:45
原创 ...
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周”,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注释《史记·周本纪》时提...
2025-09-21 20:33:37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
2025-09-21 20:33:23
原创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军事集团...
2025-09-21 20:33:09
原创 ...
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
2025-09-21 20:32:59

热门资讯

人类文明的隔空对话——考古与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遥 王雪娜 考古学,是触摸大地深处文明脉搏的手,是解读时间长河中民族基因的密钥...
原创 抗... 周建华的坚定决策 1936年7月,东北抗日武装准备在梅河口伏击日军。就在敌军即将进入伏击圈时,一位年...
原创 北... 西魏国的历史背景 西魏国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北方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北魏时...
梦回唐朝24小时,一部沉浸式的... 提到唐朝的初印象,绝对离不开一个“盛”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不止一个“盛世”,但大多数人提到“盛世”...
原创 三... 愁白了头的太子 唐朝的皇位继承从唐肃宗李亨继位开始,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稳的过渡,代宗、德宗和顺宗...
刘邦、朱元璋:同为布衣天子,谁... 中国历史上,从最底层的草根一路逆袭,最终坐上龙椅的帝王,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堪称最耀眼的两颗星。...
原创 苏... 为何苏联走上修正主义道路最终解体,而北欧的工人阶级即便走上修正主义仍能享受相对安逸的生活呢?这一现象...
原创 青... 说起民国时期的上海,除了那些如《情深深雨濛濛》般动人的才子佳人故事外,还有一段充满兄弟情义和江湖恩怨...
原创 他... 收到李渊即将起兵反叛的密信时,柴绍并未慌乱,反而心中有些窃喜。那是隋朝大业十三年四月,时局暗潮涌动。...
原创 朱... 朱元璋两次要灭日本,均被刘伯温誓死拦住,刘伯温到底拦得对不对? 作为我国的一个宿敌,日本跟我国的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