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历经四代人辛勤耕耘的日本小泉家族,终于迎来了他们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小泉纯一郎华丽转身,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第86任首相。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小泉家族的政治巅峰,也象征着他们多年积累的权力与影响力正式开花结果。
小泉家族历来被外界戏称为“包工头”,他们善于凭借后代掌握的政治权柄,洗刷家族过往的污点与罪恶,试图以光明正大的形象示人,赢得公众的认可。而小泉纯一郎本人更是展现出政坛少有的灵活手腕,他既能低调隐藏,也能巧妙转变立场,他复杂多变的脸色和决策,往往让人难以揣测他的真实意图。
登上首相宝座仅四个月后,为了笼络人心,小泉纯一郎于8月13日做出了引起轩然大波的举动——不顾东亚多国的强烈反对,亲自前往靖国神社祭拜。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知道靖国神社的特殊意义——那里供奉着大量侵华战争中的甲级战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东条英机,其牌位赫然在列。作为一国之首,小泉纯一郎不但没有带领日本民族深刻反省过去的罪行,反而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姿态,维护这段黑暗历史,令世人不齿。
就在亚洲各国纷纷对他祭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发出谴责时,小泉纯一郎又在同年10月8日展开了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中国访问。自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以来,中日关系虽有起伏,但总体趋于缓和,双方未再爆发类似抗日战争的惨烈冲突。小泉此次访华计划令人费解——难道他是为了悔过自新,向中华民族真诚道歉,弥补靖国祭拜的伤害?
就在众人揣测他意图未明之时,中华民族秉承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小泉纯一郎更是提前通过电话沟通,表达了参观卢沟桥及抗日战争纪念馆等重要场所的强烈愿望。这是日本历任首相中前所未有的举措,日本官方此前从未派高层实地踏访这些充满战争罪证的地方。
与二战后真诚忏悔的德国不同,德国民族的反思和悔过在全球广为传颂。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华沙犹太隔离区时,跪拜并献花,这一举动被称为“华沙之跪”,成为东西欧和解的转折点,令世界为之动容。勃兰特的真诚悔过为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也推动了与邻国的和解发展。
小泉纯一郎此番要求,表面上与勃兰特的诚意忏悔似乎相似,难道日本真的有心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吗?全世界媒体都聚集北京,期待一场历史性的时刻。
到了10月8日,北京秋意渐浓,凉风拂面,带来一种清醒的感觉。小泉纯一郎搭乘的专机在上午10点58分抵达首都。中方安排的第一站便是卢沟桥,这里是日本全面侵华的起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地区迅速沦陷,日军的铁蹄深入中国腹地。卢沟桥上的弹孔依旧清晰,仿佛在无声控诉那段血腥历史。
小泉纯一郎站在古老的桥面上,凝视着刻有“卢沟晓月”的石碑,陷入深深沉思。媒体捕捉到了他眼中那一丝落寞与歉意,明显区别于田中角荣当年访华时的态度。田中角荣谈及战争,始终回避“侵华”二字,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出这两字之间的巨大差别:前者平淡叙述,后者彰显侵略本质。田中角荣的道歉轻描淡写,似乎把14年的侵略战争化为一件小事。
相比之下,小泉纯一郎的表现显得更为真诚。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引导他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令人震惊的照片和日本当年报纸的报道,揭露了日军将中国百姓当作猎物,甚至举办杀人比赛,残忍程度触目惊心。小泉默默拿出准备好的花圈,条幅上写着“愿中日永久和平”。
他沉重地将花圈置于纪念碑前,场面酷似1970年勃兰特在华沙的举动。数百名记者屏息以待,期待他有更深的行动。然而,小泉仅是默立数十秒,随后转身离开,前往其他展馆。临别时,有同行领导问及感想,他未语,而是索要毛笔和宣纸,郑重写下“忠恕”两字。这出自《论语》的经典,意指理解与宽容,似乎在暗示对过去的歉意以及希望两国放下恩怨。
中华民族历来大度包容,面对历史上多次外敌入侵,始终秉持以德化人。曾被沙俄入侵的清朝康熙帝甚至赠地示好,以求和平共处。日本虽曾犯我强盗之罪,但只要真心悔过,愿意如德国那样用实际行动来弥补,两国关系必能逐步改善。
小泉纯一郎此次访华,表面传递了类似的信息,和平的呼声令人期待未来的转机。可惜,事态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回国后,小泉纯一郎做出了一件令东亚各国震怒的事情——他命令日本教育部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侵华战争”一词更改为“日中战争”,将单方面的侵略行径模糊化,刻意淡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责。
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正是从娃娃抓起,宣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如今又在历史教科书中死灰复燃,让人不寒而栗。一个民族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敢正视,又怎能期望他国宽恕?小泉的这些举措暴露出其真实的意图。
孔子曾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小泉纯一郎的访问不过是探听中国如何宣传那段历史的伎俩。他匆匆而来,毫无诚意,面对被钉上“恶魔”标签的历史形象,他沉默思索,不是悔恨,而是谋划如何扭转这种认知。
回国前,他早已决定,只要日本民众不承认侵略罪责,任何中国的历史展览都不过是一场“作秀”。他利用短暂访问成功欺骗了部分中国人的感情,但随后每年却坚持赴靖国神社祭拜,祭奠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战犯,配合国内“爱国教育”,完成了对历史的粉饰。
这些行为犹如掩耳盗铃,认为只要自己不听,别人就不会知道真相。如此人,又怎能真正理解“忠恕”之义?
也许他心中的忠恕,意思就是:“你们中国人太小气了,不就是一点摩擦吗?没必要大惊小怪。只有你们消除关于日本侵略的所有痕迹,才能真正做到忠恕。”
这般口吻,岂配在中华大地弘扬儒家文化?孔子还有一句话,字字箴言:“以德报德,以直抱怨。”二战后,德国虽分裂,意大利受罚,中国却未向日本索赔一分一毫,已算是以直报怨。
难道中华民族连祭奠为国捐躯的英雄都被指责为“小气”?难道只有战犯才能被某些国家供奉?这种思维无疑是军国主义的残余。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奇鸟形状录》中写道:“如今活跃于政坛的,往往是发动战争者的后代。”
历史翻开新一页,细看可见端倪:小泉家族正是从二战中崛起的,祖父小泉又次郎正是那个时期进入日本政坛。一个家族掌握权力,却手沾鲜血,传承罪恶,又怎能真正理解何为忠恕?
真正的忠恕,不仅在于言语和书本,更在于实际行动。邓小平同志的访日才真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不虚伪、不做作,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期,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邓小平决定赴日本学习先进经验。为了表示重视,他凌晨3点便启程赶往机场,力求早到日本东京,体现出极大的诚意。相比之下,小泉纯一郎的访华则显得仓促而冷漠,诚意不足,令人反感。
当时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亦十分懂礼仪,准时接见了邓小平。双方谈话直截了当,重点聚焦两个问题:历史态度的坦诚与否,以及钓鱼岛归属问题。福田赳夫虽以套话应对历史问题,但在钓鱼岛争议面前,邓小平坚定表明其主权立场,警告日本勿轻举妄动,否则中国将不排除使用武力。
邓小平的气势甚至令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为之震惊。福田赳夫在邓小平的强势攻势下逐渐处于下风,只能表态日本会反思历史并作出改变。
邓小平明确,此行目的不是兴师问罪,而是学习日本先进技术。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放下身段来学习,怎会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更何况,中国从未要求日本赔偿,也未强迫归还自甲午战争以来掠夺的财物。
为了缓和紧张气氛,邓小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案,显示出中庸和务实的态度。他的智慧和坚韧,最终令谈判平稳收场,并按协议逐条执行,展现出真正的“忠恕”之道。
而小泉纯一郎的做法,则是对这一崇高精神的亵渎。无论他在纸上写得多么工整,那两个字终究不过是空洞的文字,缺乏真实的行动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