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对日本展开了猛烈攻势,将其军力逼得退回本土,甚至在战末时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战后,美国驻军日本,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对美国的恐惧与不安。然而,若论日本最为惧怕的对手,或许并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两国在争夺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的过程中,日本的失败可谓彻底。
尽管二战时,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美国的参战是在战争后期,要不是那两颗原子弹,日本或许还不会那么迅速地宣布投降。日军当时显然是心有不甘,局势依然充满敌意。但在面对俄罗斯时,日本的处境则显得更加艰难。即使俄军有时也会在战斗中遭遇挫折,但总体而言,过去一百多年来,俄罗斯的压制始终是日本无法摆脱的困境。
如今,库页岛已是俄罗斯的领土,而千岛群岛则完全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特别是千岛群岛南部的四个岛屿——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被日本称为“北方四岛”,并认为这些岛屿应归自己所有。
回顾历史,库页岛曾属于清朝。事实上,这片领土很早就归属于满清的祖先——女真,早期的女真民族还以后金、金朝为名存在,而金朝正是与南宋并行的朝代。更早的唐朝时期,女真被称为靺鞨,他们不仅在黑龙江下游控制了大片土地,也包括了库页岛。这段历史为清朝与库页岛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从时间线来看,直到19世纪初,日本才逐步控制了北海道,因此在此之前,日本根本无法越过北海道向北扩展,无法涉及到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争夺。总体来看,在近现代化之前的两百多年中,库页岛的争夺由俄罗斯自北向南展开,日本则自南向北推进,彼此在这些领土上互相碰撞,而清朝作为真正的拥有者,却选择了置身事外,毫无作为。
对于满清而言,关内的自然条件比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更具吸引力,且清朝已经成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东北地区被视作安全屏障。东北的外兴安岭在北,西边是蒙古草原,而东边则是大海,这些地理优势使得清朝对库页岛的关注度较低。更何况,当时的“柳条边”政策也限制了人口流入东北,导致满清对日俄争夺库页岛的局面只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进入19世纪中叶后,随着日俄两国在库页岛的势力逐渐碰撞,争斗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千岛群岛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俄罗斯从北亚逐步南下,蚕食堪察加半岛至千岛群岛。
1855年,日俄签订了《下田条约》,规定千岛群岛中的择捉岛以南归日本,而择捉岛以北则归俄罗斯控制,库页岛则维持现状,双方都承认它仍为清朝的领土。然而,签约后的第二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与清朝激战正酣之际,俄罗斯趁机撇开日本与大清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划定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其中就包括库页岛。站在日本的角度,这一举措显然无法接受,然而由于国力有限,日本也只能对此表示无奈。
在国内一片议论声中,一部分日本人认为,千岛群岛的战略价值远远高于库页岛。既然无法阻止俄罗斯对库页岛的侵蚀,不如放弃库页岛,集中精力争取千岛群岛的控制权。而俄国听闻日本的想法后,也顺势而为,毕竟千岛群岛北部本就是通过侵占获得的,对俄国来说,交换这部分领土最为合适。于是,两国于1875年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放弃了对库页岛南部的主权,千岛群岛则归日本所有。
这项条约维持了约三十年,直到日俄战争后,日本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提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地区再次回到了日本的控制之下。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可以说是日本的高光时刻,他们的北方领土达到了历史上最大的范围。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局势再度发生变化。苏联不仅拿回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北部,甚至将北方四岛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面对这一切,日本除了抗议,也毫无办法。
今天,俄罗斯已经将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合并为萨哈林州,并将这片领土明确标示在州旗之上。对于现代的日本来说,或许他们最为惧怕的,不再是曾经投下原子弹的美国,而是那支磨刀霍霍、虎视眈眈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