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并未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而是错失了最关键的变革机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屈辱,这本应成为唤醒自我振兴的警钟。然而,清朝却选择拒绝向西方学习和变革,错过了这一宝贵时机,最终导致了近60年的空白期,直到1898年再次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
败给英国,或许可以说是命运不济,但败给日本,却更具深远的悲剧性。19世纪中期,清朝实际上是东亚最强的国家之一。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甚至连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都曾认为,清朝凭借其深厚的实力,应该能够迅速复兴。然而,清朝并未抓住机会,任凭时光流逝,错失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放眼全球,清朝并非唯一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的俄罗斯、奥匈帝国和德意志,虽均为后进国家,但到20世纪初,它们都成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相比之下,清朝为何未能实现这一转变?难道不该深刻反思吗?
清朝与这些国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对防止汉族掌控权力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对国家整体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关注。具体来说:
1. 北京五环以内,几乎全是满人,以血缘关系分配房产,汉人则被远远挤压到五环之外,甚至无法在市区购买房产。
2. 全国各地的司令员几乎全是满人,掌握实权,任职时高高在上,不纳税、不劳动,只负责军事事务,实行严格的满汉隔离政策。
3. 政府官员中,80%为满洲族人,高层领导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满洲人,汉人始终无法突破这一层级。
这不难看出,经济上的问题并非决定性的障碍。清朝的GDP一度占全球的30%,稍微调整经济结构就能改善。但当时的朝廷却丝毫不考虑改变,尤其是与其他一些困窘的国家相比,如高丽和日本,清朝的财政状况相对并不差。即使经济陷入困境,太皇太后的生日仍然成为一场盛大的庆典,官场中的奢华生活依旧照旧。这一切显现出清朝并非缺乏改变的能力,而是缺乏变革的意愿。
行政上的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国家的僵化。清朝的中央集权堪称极致,朝廷的权力几乎集中在少数满洲族人手中。即使外部形势危急,朝廷依然坚持守旧的体制,丝毫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着想。高层的汉人始终未能拥有真正的实权,而当时的宦官和太监,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中也拥有更高的发言权。即便是满洲贵族的亲属,依然占据着高位,进一步加深了内部的矛盾和僵化。
清朝的军事权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革新,朝廷对汉族军事将领的信任依旧有限。进入新世纪后,尽管袁世凯掌握了新军,但一旦太后发话,他依然不得不乖乖归还权力给满洲贵族。这表明,清朝始终没有放手,始终保持着满洲人的宗主地位。
这便是满洲贵族的思维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满治华”的政策,牢牢把握住民族的主导权,而变法或是任何让他们失去这一控制地位的改革,注定会被拒绝。其实在当时,走君主立宪道路是一条相对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路径。如果清朝顺利走上这条路,仍然能够保持列强中的一席之地。但这条道路最终没有得到采纳,因为满洲贵族的宗主地位不能轻易放弃。
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清朝是否真的有改变的意愿?是否敢于放手,让大量通过西学选拔的汉人进入治理层面?如果改变能带来国家的强大,为什么不勇敢地放弃以满治华的思维?让皇帝成为象征,减少贵族的特权,推行真正的现代化改革。
然而,清朝并未展现出这种诚意,甚至连改革的第一步都未能迈出。载沣试图进行一些调整,但却将亲戚安插到重要部门,任命年幼的满洲人成为关键人物,而将所有汉族官员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实际上等同于让所有员工等待董事长签署文件,却上演了一场降薪的恶搞。
满洲贵族的内斗和固守封建特权,彻底封闭了国家发展的通道。即便是面对内外的多重压力,他们依然选择了“保己高于共富”的道路,宁愿看到国家继续衰退,也不愿放弃特权。最终,这种做法使得中国错失了关键的变革时期,导致了国家的严重滞后。
对比其他周边国家的反应,清朝的滞后显得尤为显著。日本在受辱后,迅速进行自我革新,不仅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还在教育、工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相对而言,中国的反应则显得迟缓,直到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清朝才开始勉强组织起一些变革。即使如此,改革仍然无法真正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与之相比,朝鲜和越南的改革步伐明显要快于中国。尤其是朝鲜,在遭受日本羞辱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而越南则在法国的压迫下,提出了比清朝更为先进的改革方案,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其民族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了清朝。
因此,清朝的失败,不仅仅是外部列强的压力,更在于内部无法团结一致,无法看到国家的未来。这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而忽视内部改革的心态,最终让清朝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