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的一个清晨,河北省博野县白塔村的八路军阵地正在沉浸在一片寂静中。战士们因为疲劳,正沉浸在梦乡里,他们是冀中军区第33团的成员。这个团的组建背景来自冀中军区第30大队,并由河北的抗日游击力量为基础,团长万振西和政委钟洲都深具战斗经验。
然而,寂静的清晨被一阵猛烈的枪声打破,来自白塔村北面的枪声如暴雨般密集,震耳欲聋。这一刻,八路军战士们还未完全恢复警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军对夜战的恐惧依然存在。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已经掌握了夜袭的战术,并且在许多战斗中使用这一策略。
敌人不仅具备夜间作战的能力,还强化了情报网的运作,进一步加大了对33团行踪的追踪。敌人派出大规模的兵力,约2000人,从安国、博野、蠡县、保定和定县等地蜂拥而至,目的明确——对八路军发起突袭。为了确保偷袭的成功,敌人还故意散布了错误情报,声称将去潴龙河东岸“扫荡”,这一举动成功引导了33团做出了转移决策。
因此,4月24日晚,33团果断决定从原驻地撤离,转移至潴龙河西岸的白塔村。然而,敌人似乎早已得知了这一情报。幸运的是,当枪声第一次响起时,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完全合拢,这一切显得有些仓促,敌人也未准备好发起进攻。
敌人的逼近,给附近的一名请假回家的八路军战士带来了及时的警告。这名战士赶在黎明之前返回,在看到敌军大量集结之后,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了驻守哨兵。警报立即拉响,随之而来的却是敌人的误判。由于敌人认为八路军已经做好防备,迅速展开了反击,暴露了其行踪,打乱了原本的偷袭计划。
万振西团长,作为一名深历战火的老红军,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迅速分析出敌军的动向。他根据战斗情况判断,东南方向并未见敌人的集中,便果断做出决定:将1营4连留在村中掩护,团部及直属队和游击总队一部分向东南方向撤退。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相当准确。此时,敌人的一部分部队刚刚到达河岸,尚未稳固阵地,且这部分敌军多为伪军,战斗力较弱。因此,团部直属队和游击总队轻松反击,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成功完成了突围。
然而,突围时万团长却发现1营未能及时撤离,他感到非常困惑。“怎么1营没接到命令?”他立刻命令通信员去再次确认情况。有人猜测,石金彪营长可能是因为顽强抗敌而未及时撤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低估了敌人的威胁,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偶遇的战斗,所以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但经过仔细分析,石营长的决策是为了掩护团部的撤退。面对敌人出动的2000余人,且装备精良,石金彪的选择便显得更加理性。为了拖延敌人的进攻速度,保护大部队的撤离,他决定在白塔村抵抗,给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
敌人一开始并未察觉到1营的埋伏,直到赵大雅连长发出强烈的反抗后,敌人才有所反应。敌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但石金彪依然坚持抵抗,直到敌人发觉“投降”陷阱,才决定发动猛烈反扑。
石金彪的计划是故意制造“投降”的假象,以拖延敌人,给团部撤退争取时间。在这种紧张的时刻,石营长并未及时告知赵大雅连长自己的计策,结果后者愤怒地喊道:“谁扔枪,谁就死!”直到最后,石营长才匆忙解释意图。
敌人逐渐相信八路军将要投降,停下了进攻的脚步。赵大雅大声问:“如果我们投降,你们如何保证我们的安全?能不能提供军饷?”这些话语显然是在拖延时间,但敌人认为是真的,就按兵不动,派人去收缴武器。赵大雅趁机将几把破旧的枪扔出院外,敌人迅速派兵前来。
当敌人派来收枪时,石金彪下令开火,瞬间枪声四起,敌人一片混乱。敌军指挥官愤怒至极,命令重机枪和92步兵炮对1营阵地进行猛烈轰炸,尤其是针对八路军的机枪阵地。这场炮火洗礼把我方的机枪阵地摧毁得七零八落,但它却给了石营长带领队伍突围的机会。
尽管敌人的火力猛烈,但石金彪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未放弃。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石金彪决定再度试图突围,带领队伍从北部向敌人防线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敌军提前埋下伏兵,突围并未成功,反而陷入了更为致命的困境。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石金彪决定带领部队杀回村子,进行巷战。此时,敌人的进攻变得愈加凶猛,而我方的两挺轻机枪也因故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敌人逐渐占据了有利位置,再次劝降。面对敌人逼近的压力,石金彪意识到今日突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开始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就在敌人重机枪的猛烈射击下,石金彪带领的仅有的70余名战士坚守在一户地主的院子里。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洒落,院子里的砖瓦四处飞溅,屋顶也被击塌。石金彪的眼中透露出不屈,他明白自己可能无法再见到抗日的胜利,但他依然决定带领队员与敌人拼死一搏。
这时,他从房顶通过望远镜看到敌军指挥官站在杨村村头,正指挥着部队进行部署。石金彪心生一计,决定带领队员冲向敌人的指挥部,同敌人进行最后一搏。带着少量手榴弹和仅有的几个战士,石金彪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然而,在临近敌指挥部时,一队敌军重机枪组意外发现了他们,并展开猛烈扫射。石金彪和他的队员们无畏地冲锋,然而最终倒下的却是英勇的他们。
石金彪在临死之际,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怒目圆睁,手握匣子枪,英勇不屈。最终,1营几乎全军覆没,部分战士被俘后遭残忍杀害。尽管如此,这场战斗并未彻底摧毁33团,敌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拉回了三车的尸体。
回望这场英勇的战斗,我们更加明白了抗战的艰辛与残酷。这不仅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更是中国人民抗争到底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