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傅崇碧结束了长达7年的工作中断,接到一份新的任职命令,被调任为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这一时期,军区的领导班子显得相当强大,司令员是陈锡联,第一政委是纪登奎,第二政委则是秦基伟,此外还配备有四位副司令员和四位副政委。由于陈锡联常常在军委工作,少有时间出现在军区,因此纪登奎、秦基伟和傅崇碧三人共同承担了军委的多项日常工作,确保军区的运转顺利。
傅崇碧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这实际上标志着他官职的恢复。早在1961年,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善,他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并且持续工作了约五年。后来,由于卫戍区需要扩编,上级决定让他兼任卫戍区司令员。从那时起,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卫戍区,并在周恩来、叶剑英两位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履行着重要的职责。
在那个动荡的大运动时期,政治形势异常复杂,许多地方和军区的主要负责人遭遇了严重冲击,被迫转移到北京进行保护。承担着这项重要警卫任务的正是卫戍区的部队。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必须防止地方的造反派对这些老干部进行揪斗,因此卫戍区不断加强警卫力量,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例如,宋任穷曾面临险境,差点被人用绳子从六楼吊下去进行揪斗;而在许世友面临数百名造反派的围攻时,他准备采取武力反击,这让卫戍区的压力倍增,大家都极力想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很多老干部在艰苦的条件下被监护,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来自外界的误解和压力使他们饱受委屈。尽管他们只是执行命令,并不涉及具体审理,但监护工作依然艰巨,负责审理的专案组人员在处理问题时丝毫不留情面,对于监护者的态度甚至粗暴。
多年以后,有人和傅崇碧闲聊,提到他在那个时期是风头无两的人物。对此,他仅能淡淡一笑,没有过多回应。他心知肚明,若是“红”得很,又怎么会经历多年被下放的命运?甚至连他儿女上学都得改名换姓。
1974年,他重返北京后,周恩来总理、叶帅、聂帅等领导接见了他,甚至政治局委员们也纷纷和他会面。然而,仍然有人对他的归来心存反感,希望能将他调往昆明军区、成都军区或广州军区。对此,周总理和几位老一辈领导毫不妥协,坚决要求他留在北京继续工作。
重返工作岗位后,考虑到复杂的政治环境,傅崇碧在工作中极为谨慎,直到四人帮被彻底粉碎后,他的工作才渐渐步入正轨。1977年,他被重新兼任卫戍区的工作,但因他之前受到整肃,一些人对此颇为紧张,担心他会追究往事。为了团结大家,傅崇碧决定不看过去那些揭发自己的材料,全部封存。他清楚地明白,追究过去只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对工作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