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嫡庶有别”这一说法频繁出现,女主角明兰便是庶出的孩子,因其母为妾室,因此在家中常常受到轻视与不公平对待。而与她相对的,如兰则是嫡出的孩子,拥有正妻所生的身份,备受宠爱。两人的生活境遇,实在是天差地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妾室所出的子嗣,长枫却并没有受到同样的冷遇,反而享有很好的待遇。他不仅锦衣玉食,家中金银财宝一应俱全,且盛家为他未来的前程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心血。由此可见,庶女与庶子的地位差距,远远超过我们想象,毕竟古代社会一直秉承着“嫡优于庶,子优于女”的传统观念。
那么,若是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女和庶子的地位到底如何比较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说在封建社会中最讲究嫡庶尊卑的,无疑是皇室成员。自周朝起,封建王朝便采纳了“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所谓的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孩子,而庶子则是由妾室所生的儿子。无论这些子嗣年龄大小,只要有嫡子在前,皇位的继承权便不会落到其他人身上。若嫡子无故去世或遭遇不测,才会考虑让长子继位,这便是“立嫡不立长”的典型做法。
除了在继承权上的巨大优势,嫡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享有庶子无法比拟的优越待遇。例如,清朝皇室的公主封号便能直观反映出嫡庶的差别。皇后所生的公主称为“固伦公主”,而其他妃嫔所生的公主则被称为“和硕公主”,两者的俸禄待遇相差悬殊,嫡出的待遇显然更优。
在普通家庭中,这种“嫡优于庶”的现象同样存在。嫡出的孩子无论在选择权上,还是继承家产的权利上,都远远超过庶出的孩子。家族中的财富与地位,几乎都会倾斜给嫡系,而庶出的孩子所继承的,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明显的差距外,嫡庶之分也体现在妻妾的差异上。正妻是家中的主母,而妾室则只能算作家中的附属,地位低得可怜。
妾室所生的孩子,无论在家中都必须称正妻为母亲,对于亲生母亲,则只能称其为“姨娘”。如果正妻愿意,这些庶出的孩子从一出生便会被送到正妻处抚养,而日后的婚姻大事,通常也是由正妻来做主。许多妾室为了能够“扶正”,拼尽全力为自己争取地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子凭母贵”,从庶子晋升为嫡子,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社会,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可谓显而易见。中国自古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甚至延续至现代社会,仍然有不少人盲目追求男丁,以至于一些家庭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感到非常焦虑与失望。在古人眼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一个家族没有儿子,那便意味着香火断绝,这不仅是一种遗憾,甚至被视作一种难以面对的罪过。
很多女性在无法生育儿子的情况下,常常遭到丈夫和社会的指责与责骂,而那些生育了儿子的女性,却能够因此在家族中立稳脚跟,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在许多人看来,女儿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儿子一样为家族带来荣耀,唯一的“用处”便是将来通过婚嫁换取一笔丰厚的彩礼。所以在古代社会,儿子的地位远远高于女儿。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它才在社会中流传了数千年,使得无数女性在这场风气中深受其害。而男性则因其“天赋”地位,往往拥有强烈的优越感。那在这种“嫡优于庶,子优于女”的社会背景下,嫡女与庶子的地位到底谁更高呢?从继承权的角度来看,庶子的地位明显高于嫡女。
以清朝的皇位继承为例,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中,最终继位的雍正皇帝便是庶出之子。尽管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二皇子深得宠爱,但由于其犯了大错被剥夺了太子之位,导致雍正有机会继位。由此可见,若嫡子缺失或无能,庶子便有了上位的机会,甚至可能成为最终的继承者。
而嫡女尽管在身份上比庶子要高贵一些,却永远无法享有继承权。因为古代的传统规定,嫡女最终都必须嫁人,依靠丈夫为家族延续香火。为了避免家族财产外泄,嫁出去的女儿一般无法继承家产。即便她的父亲心甘情愿将家产留给女儿,依旧无法改变这种社会规则。如果父母去世后,庶子成为了家族的主事者,嫡女一切的财产与安排都将听从庶子的决定。
正如许多清朝嫡出的公主,尽管在父亲在世时享尽荣华富贵,但在父亲去世后,往往会被上位的兄弟送到远方和亲,成了政治斗争中的棋子。由此可见,尽管嫡出身份较高,但在封建社会的男权体制下,嫡女的地位依然无法与庶子相提并论。
这些所谓的嫡庶之分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正是封建社会的残余与糟粕。它们早已不应再存在,应该被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