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崛起,王朝的建立可追溯至他的迁都,最初是从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往逻些城(今拉萨),标志着吐蕃王朝的正式诞生。松赞干布不仅统一了吐蕃各部,还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族,并且摧毁了党项与白兰等力量,使吐蕃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重要强国。
在唐太宗时期,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复杂,两国曾发生过若干小规模冲突,但随后的外交政策转向了“和亲”策略,双方逐渐从敌对转为邻国。然而到了唐高宗执政时,吐蕃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由禄东赞执政后,吐蕃的扩张欲望更为强烈,开始向唐朝曾击败并迫使其臣服的吐谷浑发起了试探性攻击。
唐高宗时,唐军正在辽东与高句丽进行激烈战斗,且战局初见成效,因此唐朝对于西域的关注较少,吐蕃则趁机向西域扩张,甚至成功吸引部分西突厥势力的归附。663年,吐蕃对吐谷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最终将其彻底消灭。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昔日的“友邦”变成了唐朝西域最强大的对手。
此时的吐蕃已经成为西域的大国,疆域辽阔,兵员众多,“地直京师西八千里,距鄯善五百里,胜兵数十万”,其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不容小觑。与唐朝军队一样,吐蕃士兵以战死为最高荣誉,甚至有“甲门”之称誉,指代世代战死的英雄。而那些临阵逃跑的士兵则会遭遇极大的侮辱,其头上悬挂狐尾,显示出军队对逃兵的极度鄙视。
吐蕃的军队,尤其是重步兵,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他们作战时阵型严谨,兵士的战斗意志极为坚定,甚至“每战,前队尽死,后队乃进”,展现出他们强悍的战斗精神。吐蕃军队的装备也相当精良,尤其是重骑兵,士兵通常全身披甲,只有眼部暴露,极大程度提高了防护能力。然而,吐蕃军队的阵法较为原始,尽管士气高涨,但缺乏有效的阵形转换与灵活的战术。
相比之下,唐军则有更精细的步兵射箭传统,吐蕃的弓矢较弱,射术相较于唐军略显逊色。尽管如此,吐蕃的重骑兵在作战中同样表现出色,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尤其在高原作战中,吐蕃人和马匹的适应能力使得他们在这些地区几乎无可匹敌。
此时,吐蕃军队处于主动进攻的状态,而唐朝则更多处于防守态势。尽管唐朝的将领如黑齿常之与娄师德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对吐蕃进行了有效打击,但在大规模的决战中,唐军仍然败于吐蕃,未能扭转整体局势。
在唐高宗末期至武则天统治初期,唐朝的军事力量遭遇了衰退,尤其是在均田制破坏和府兵制崩溃后,唐朝的基础兵员数量减少,军事力量显著下降。即便如此,唐朝仍试图通过募兵制度来补充兵员,然而这一制度尚处于初期,未能完全弥补步兵的战斗力下降。
由于军事管理的松散,加上政局动荡,唐朝的优秀将领未能获得足够的信任,很多有能力的指挥官遭遇冤屈或被免职。张万岁因失职而导致的牧马资源问题,也使得唐朝骑兵的战力大幅削弱。在这种背景下,唐军虽然处于防守状态,但通过黑齿常之等将领的机智与伏击战术,吐蕃的扩张并未进一步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
然而,吐蕃的内政动荡也开始显现。699年,吐蕃发生了政治变革,昔日的第一名将论钦陵被内斗牵涉致死,随之而来的军事衰退使得吐蕃的国力开始下滑。与此同时,唐玄宗的统治初期,唐朝通过改革和募兵制度的实施,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恢复。尤其是在玄宗时期,唐朝开始对吐蕃实施有力的反击。
如同历史的循环,唐朝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并向吐蕃发起进攻。经过数次重要的胜利,唐朝的战斗力逐渐恢复,尤其是在河西地区,唐军逐步占据了主动权。通过精心的骑兵作战,唐军不仅击败了吐蕃的军队,还通过游骑与重骑的搭配运用,形成了精妙的战术配合,逐渐控制了西域的局势。
随着唐朝军队战斗力的回升,吐蕃的势力逐渐被削弱,虽然吐蕃在一段时间内曾占领过唐朝的部分领土,但唐军逐渐通过稳定的后勤与军事管理恢复了优势,最终逐步扭转了局势。通过一系列重要战役,唐朝重新夺回了对西域的控制,吐蕃的威胁也逐渐被消解。
然而,随着唐朝内政的动荡,尤其是在安禄山叛乱后,唐朝的局势出现了剧烈变化。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造成了唐王朝的重创,也使得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吐蕃则趁机崛起,甚至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优势。
进入9世纪,唐朝通过外交手段逐步削弱了吐蕃的军力,然而吐蕃的崛起并非没有代价。在阿拉伯帝国的反击与唐朝的军事打击下,吐蕃逐渐失去其原本的优势,并最终在9世纪末走向衰亡。吐蕃的崛起与衰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而唐朝虽在这一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