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图贸易自隋唐时期便开始兴盛,古人多称其为回易或回图贸易。那么,这一贸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行为呢?回图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多为政府官府或军队,且其性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特别是在唐太宗时期,被誉为“大唐盛世”。然而,随着时光推移,到了唐末五代,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政权出现了不小的裂痕。尤其是军队的回图贸易势力逐渐扩大,成为当时统治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宋朝建立初期,朝廷对回图贸易持抵制态度,尽管如此,政策却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即使在北宋时期,军队从事回易的行为依然存在,而且逐渐展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经营模式。那么北宋时期的回图贸易究竟如何演变?它对北宋军队和国家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为了探讨北宋时期的回图贸易,首先有必要了解回图贸易本身的基本情况。最早关于“回易”制度的文献记载,出现在隋朝时期。
《隋书·食货志》记载道:“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翅易生利,以给公用。”到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人认为这一做法有损风化,扰乱民生,因此上奏请求禁止。然而,在开皇十七年,隋文帝颁布诏令,表示可以允许在京城及外地进行回易,但必须禁止放贷获利,回易制度因此得以延续。
隋朝建立时间短暂,仅38年,但其许多制度,特别是回易制度,被唐朝继承了下来。唐高祖时期,依然实施回易制度。《史记》中的记载显示,武德时期,国家仓库短缺,官员们被允许通过回易来补充资金。而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时,虽然初期对这种做法产生质疑,最终还是恢复了回易制度。即使在唐代宗时期,因与吐蕃的战争导致军费开支大幅增加,回易的盈利被用于支撑军费,回图贸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在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各地军队纷纷通过回图贸易来增加财政收入,许多地方割据政权甚至设立了专门的回易管理机构,如“回易务”或“回图务”。这些军队和地方割据政权的回易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规模庞大的商业行为,并且在国家政策的默许下不断壮大。
提到北宋时期的回图贸易,必须先了解这一时期的募兵制度。北宋时期,国家通过募兵制大规模招募士兵,意图扩大军队规模。然而,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军队的规模急剧膨胀,且西北边境的军事冲突频繁,导致了财政负担的加重。因此,许多军队通过回图贸易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成为一种合法的军事经营手段。
回图贸易成为补贴军费开支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北宋时期,政府对回易活动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宽容。比如,宋仁宗庆历三年,知渭州张亢因派遣部下参与回易被查处,但在调查后,朝廷认为其利润未被个人私吞,因此原谅了他。这种情况在北宋并不少见。
然而,这种以军费为名进行的回图贸易,实际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它不仅让一些将领借机谋取私利,而且进一步破坏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宋太祖时代的边将,往往利用回易所得谋取个人财富,甚至将公款用于个人开支,而朝廷对这些行为采取了宽容态度。
从经济角度看,回易贸易的影响也非常复杂。虽然它一度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部分支持,但从长远来看,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却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军队的回易活动,享有普通商人所无法企及的特权,例如免税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这样,普通商人就无法与军队进行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其次,军队回易活动还导致了地方经济的不正常发展。军队往往凭借强大的政治背景,通过强买强卖的手段压低民众的价格,扰乱了市场秩序。甚至,地方官府对于这种行为的干预也十分有限,民众和商人都深受其害。
然而,回图贸易在当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在城市的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中。然而,由于军事回易的存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遭受了影响。
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的回易贸易是政治、军事和经济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政府的财政困境,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矛盾与冲突。回图贸易的短期利益可能有助于缓解军队资金不足的问题,但长期来看,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加剧了军队与民间经济的矛盾,对宋朝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