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相较于后世诸多朝代的女性地位,汉朝时期的女性无疑享有更为宽松和尊崇的地位。
因此,在汉朝,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开放和包容。
仅论那些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贵族女性,汉朝的公主们甚至可以公开养男宠,这一点连皇帝都认可;她们允许二婚、三婚,汉朝的皇后和太后中,也不乏二婚进入宫廷者。
这种开放的风气,在宋朝以及明清时代的眼中,无疑被视作“荒唐可笑”,遭到严厉斥责。
《红楼梦》中,贾蓉曾用“脏汉臭唐”一词,形容那些朝代的男女关系乱象,这其实也反映了明清保守派对汉唐两朝开放风气的不满与鄙视。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说一番西汉公主和太后们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风流故事,领略西汉时期独特的开放与包容。
在宋朝之前,公主养男宠并非罕见之事。从汉朝跨越到南北朝,再至唐朝,风流多情的公主随处可见。
但要说公主的男宠还能得到皇帝认可,甚至男宠去世后还能与公主合葬,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这位个性坚强、颇具传奇色彩的公主,便是汉武帝的姑姑、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
馆陶公主最著名的贡献,是促成“金屋藏娇”的故事,她将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当时还是普通皇子的汉武帝,并运用自身影响力,助汉武帝成为太子,最终登基称帝。
然而,陈阿娇与汉武帝性格不合,再加上无法生育,后来卫子夫受宠并连续为汉武帝诞下子女,陈阿娇被废黜皇后之位。
女儿命运坎坷,而馆陶公主这位母亲,却在情场上风光无限。
当时已年逾五十的馆陶公主,竟然对一位英俊少年产生了爱慕之情。
这名俊美少年名叫董偃,母亲是一位卖珠子的女子,董偃自十三岁起便常随母亲进出馆陶公主府邸。
董偃的风采出众,赢得了府中众人的赞誉,很快消息传到馆陶公主耳中。她立刻召董偃入府,见面后十分满意,遂对董偃的母亲郑重承诺:“从今以后,我将亲自抚养此子。”
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董偃留在了馆陶公主身边。
馆陶公主对他的培养极为用心,不仅请名师教他读书,还让他学习骑马、驾车、射箭等贵族子弟必备的技艺,使其能与长安的贵族青年同游同乐。
财务上,公主特意指示金库管理官员:董偃若一天内花费超百金、百万钱币或千幅绢帛,无需先报告,由他随意使用。
这几乎是对董偃消费的无限制放纵。
待董偃十八岁,馆陶公主为他举行了冠礼,出行时携带在身边,回府后更让他担任贴身侍从。
不久,馆陶公主与董偃的亲密关系在长安城传开,贵族们纷纷与董偃结交往来。
尽管汉朝风气开放,但汉武帝时期,公主养男宠依然属罕见之举。更别说汉朝的通奸罪极为严厉,甚至公主的丈夫因与父亲婢女通奸而自杀。
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兼前丈母娘,汉武帝自然不会因这事较真,然而董偃的境遇则不容乐观。
董偃心怀忐忑,却无计可施。
此时,一位好友提议利用汉武帝祭祀汉文帝时路途遥远、无良好休息场所的机会。馆陶公主恰好在途经地段拥有一座长门园。
董偃与公主商议,决定将长门园献给汉武帝,并亲自告知皇帝此事为自己的提议。
汉武帝欣然接受园林,并将其更名为长门宫,后来陈阿娇被废后便居于此处。
皇帝接受这份礼物后,专程前往馆陶公主府探望。
这让馆陶公主感到些许紧张。
汉武帝刚坐下,笑着说道:“我想见见真正的主人翁。”
公主此时已守寡,所谓“主人翁”无疑指的是董偃。
馆陶公主当即摘下耳环和饰品,跪地向皇帝侄儿请罪,称自己行为不检点,随后召董偃出面。
汉武帝不仅未责怪董偃,反而承认他是公主府里的“主人翁”,并赐予衣帽作为赏赐。
此事便这样平息。
从此,馆陶公主与董偃的关系公开化。董偃先于公主去世,馆陶公主死后与他合葬。
《汉书》作者班固评论道,后来公主和贵族女子们多次逾越礼法,生活放荡不羁,而馆陶公主乃是此风气的开创者。
另一位著名养男宠的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鄂邑公主。
馆陶公主与董偃之事起初秘而不宣,还需争取汉武帝认可;而鄂邑公主与其男宠丁外人的关系则昭然若揭,朝中上下皆知,毫无掩饰。
当时汉昭帝年幼,鄂邑公主作为其唯一存活的姐姐入宫抚养皇帝。权臣霍光掌控朝政。
为讨公主欢心,汉昭帝及霍光特赐丁外人官职,并颁诏令其忠心侍奉公主。
考古发现,鄂邑公主有一位姓丁的孙子,极可能是她与丁外人私生的后代。
丁外人渴望转正成为正式夫婿。
然而,西汉规定只有列侯身份者才有资格娶公主。丁外人既无政治才能,也无立功机会,难以获封列侯。
此时,托孤大臣之一的上官桀向他伸出橄榄枝。
鄂邑公主开始为汉昭帝挑选皇后,上官桀打算将自己六岁的孙女送入宫中。
最初,他寻求霍光支持——那孙女亦是霍光外孙女,然霍光因年幼拒绝。
上官桀便转向丁外人,暗示只要他能助公主拥立皇后,便可借上官家权势封侯迎娶公主。
丁外人与鄂邑公主皆对此方案满意。
6岁的上官氏遂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
然而结局悲惨。
孙女成皇后后,上官桀索求霍光为丁外人封侯。
霍光早已不满幼孙女入宫,坚决拒绝。
上官桀退而求其次,要求先升丁外人官阶,依然遭拒。
鄂邑公主愤恨霍光,联合上官桀图谋杀害权臣。
阴谋败露,鄂邑公主被囚自尽,丁外人及其家族也遭灭族。
西汉时期,公主养男宠甚至公开显摆,二婚、三婚也属常态。
实际上,直至唐朝中前期,公主与驸马离婚或守寡后再嫁均属正常现象。
直至安史之乱后,公主们才开始一生守寡,唐宣宗时期更明令禁止公主再婚。
汉武帝有三位同母姐姐,除最小的隆虑公主因早逝且有独子未再嫁,另外两位公主丈夫去世后均曾寻求第二春。
著名的平阳公主在近五十岁时嫁给大将军卫青,这已是她的第三段婚姻。
汉武帝的女儿卫长公主守寡后,被汉武帝隆重嫁给一位号称能通仙术的方士,汉武帝期望借此长生不老,因此其女儿的身份也格外尊贵。
平阳公主和卫长公主的经历表明,西汉公主即便二婚或三婚,仍享极高尊贵地位,择偶标准不减。
公主二婚尚且常见,西汉的太后更有二婚进宫的先例。
初婚生育的子女,甚至能够被接入宫廷,光明正大地承认。
汉文帝之母薄姬,嫁给刘邦时即为二婚。
薄姬原为楚汉争霸时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战败后,薄姬被送入织布工坊做女工。
刘邦巡视工坊,见薄姬美貌绝伦,将其纳入后宫,生下汉文帝。
汉武帝之母王娡,婚前曾在民间结婚生女,后来与前夫离异,进宫为妃,最终成为皇后和太后。
汉武帝登基后,得知母亲与前夫所生女儿仍存民间,便接入宫中与母亲团聚,封为修成君,待遇几乎等同公主。
除了正式二婚的太后,西汉还有一些皇后、太后在入宫前曾许配他人。
后世某些朝代,女子未正式成婚便丧夫,需守寡;而汉朝则完全不同。
例如,汉宣帝皇后许平君,婚前曾订婚,未婚夫去世后才被介绍给汉宣帝。
汉宣帝第三任皇后王皇后,进宫前多次许配他人,皆因男方早逝未能成婚,汉宣帝心疼她,纳为妃。
汉宣帝的儿媳王政君亦有类似经历,二度订婚未成,随后入宫为太子妃,最终登上皇后之位。
这两位王氏皇后,皆成为太后,继而晋升为太皇太后。
西汉朝廷对皇后的出身及婚姻历史并不苛求。
汉文帝皇后窦漪房,出身贫寒,家境困顿,弟弟卖身为奴,她本人亦入宫为奴婢。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曾是平阳公主府的奴隶。
被追封为“孝武皇后”的李夫人,更出身于歌舞班底。
汉文帝尚未称帝时娶窦漪房,尚可理解;但汉武帝时代,卫子夫与李夫人入宫,显示皇帝对皇后身份背景的宽容态度。
此外,西汉诸多皇后出身平民,在历代王朝中实属罕见。
这也反映出汉朝女性地位较高。
历代太后、皇后、公主的待遇,往往是社会女性地位的重要标志。
若连这些顶级女性都被严格限制,那么普通女性的处境可想而知。
汉唐时期的公主能养男宠,皇后太后可以二婚,这说明她们受到的束缚较少,且可获得封爵、任职女官。
明清时期,公主见驸马需受限制,皇后太后多深居宫中,普通女子出嫁前只能闭门不出,极少见世面。
导致古代女性地位出现如此剧烈变化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那么,你对此又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