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如果张作霖未死,东北军是否能抵抗?九一八90周年回顾
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坚定抵抗日本,那么东北军的局势将变得极为复杂。尽管如此,若最终打得成功,东北有可能维持一部分领土,并且签订类似一二八事变后的停战协议。然而,若抵抗未果,东北军的分裂和全军覆没也将是很大的可能性。
九一八事变的核心问题在于“非抵抗”政策,这一政策在国民政府高层几乎达成共识。自从1928年济南事件之后,蒋介石采取了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主张和平解决纷争。而张学良则在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中遭遇了苏联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从此对与外部大国发生冲突心生恐惧。国民政府高层普遍对抗日持消极态度,若连他们都不愿意抵抗,又怎能期望张学良能够逆流而上?
一、东北局势岌岌可危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东北军四面楚歌,兵力分散,根本没有一方能够占据优势。东北军的军队早已被渗透,许多军阀派系的利益各自为政,甚至有部分部队早就倒向了日军或其他势力,导致东北的防线早已脆弱。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抗战几乎已经失败了七成。即使此时再决定抵抗,也已经为时太晚。
在东三省,原本俄国的熊与日本的狼对峙。可是在长时间与俄国有积怨的情况下,张学良却选择了和苏联发生冲突,这样不仅惹恼了苏联,也加剧了与日本的矛盾。九一八前,张学良的嫡系军队两度入关,抢占京津冀新领土,结果辽宁省的兵力仅剩下了四个步兵旅。其中,第12旅驻扎在锦州,主要负责保卫回家的通道。其余三个旅分别驻守沈阳、兴城、洮南,甚至东北军骑兵第3旅也驻扎在了遥远的通辽。最为严重的是,原本属于张学良的兵力,根本就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四分五裂,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东北军并非张学良的独立私军,而是由多位地方军阀共同组成的“股份制”部队。除了大股东张作霖外,吉林的张作相、黑龙江的万福麟、热河的汤玉麟等地方军阀也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所能控制的,也就只是辽宁的4个国防步兵旅以及一些地方的零散部队,其他地方的军队,虽然张学良有命令要求他们抵抗,但是否能够响应,恐怕未必。
尤其是热河的汤玉麟,对张学良的不满由来已久。在杨常被杀后,他更加选择了独立自保。而黑龙江的万福麟,虽表面支持张学良,但其兵力本就有限,在张学良住院时,他已经远离了战场。至于吉林的张作相,虽然在东北仍然有一支相对完整的部队,但由于内外的压力,他很难调动其部队来有效支援。因此,九一八事变时,东北三省的实际抵抗力量已经相当薄弱。
至于日军的入侵,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东北的兵力已经达到1.5万正规军,另外加上辅助部队,人数接近2.7万,按比例计算,这相当于东北军的8万多兵力。从兵力对比来看,东北军在正面作战上处于明显劣势。
二、京津冀地区,东北军四面受敌
在京津冀地区,东北军的局面更加复杂。虽然张学良的嫡系主力部队共有十五六万,但面对的敌人多如牛毛。冯玉祥的西北军残部,特别是石友三的6.4万人,在短时间内发生叛变,直接牵制了张学良的大部分兵力。同时,山东地区也被韩复榘、刘珍年等人控制,这里驻扎的七八万军队,加上部分西北军残部,也都成为了东北军抵抗的难题。
尤其在山西的局面更为严重,晋绥军的实力完好,且数十万的西北军残部也在山西待命。若东北军将主力调回东北抗日,这些部队随时可能反水,东北军根本无法应对。同时,日军还在空中和海上进行封锁,试图切断东北的补给线。这一系列的情况,让东北军即便想回老家抗战,也根本无从下手。
更为困扰的是,南京国府根本没有时间关注东北局势,江淮一带的民众正在为大水灾救援,而政府的精力被党争和内乱占据。即使蒋介石有心支援,主力部队也都忙于剿共,根本无法调动足够的兵力帮助东北军。此外,蒋介石以往的承诺,也证明了他并不真正关心东北的命运。历史上,张学良曾多次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却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支持。
三、回不去的东北军主力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面对少量的日军却选择了“不抵抗”。但事实上,东北军的主力早已分散,一部分兵力在京津冀地区与其他势力交战,根本无法回援家乡。而另外一部分兵力则和日军在东北展开对抗,但由于兵力悬殊,加之叛徒的加入,东北军的局势已经无可挽回。
即使关内的东北军主力回到东北,他们也很难战胜日军。与日军正面交锋时,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部队,但日军的海空力量可以轻松封锁重要交通线,导致东北军的主力无法及时回援。而东北空军在九一八事变前已经遭到重创,无法提供有效支援。
四、东北军的亡羊补牢
当然,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并非没有机会逆转局势。如果张学良能够抓住时机,彻底放弃京津冀,集结所有兵力进行回援,或许还能维持一线抗战。但这种做法风险极大,不仅面临着回去途中遭遇日军封锁的危险,还可能引发全面战争,导致局势更加恶化。
更理智的选择,是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如同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做法。在第一时间稳住沈阳,守住铁路线,并将关键部队集中在辽宁与吉林一带进行消耗战。这或许能为未来的政治谈判争取空间,从而实现东北的局部保卫。
若如此操作,最终日军很可能只占领一部分东北,而其他地区则能保持抵抗,避免全线崩溃。这种局面,虽然不如预期,但相比历史上的完全失败,已算是胜利的另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