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两宋历史,许多人会有这样的印象:认为两宋的皇帝缺乏雄心壮志,甚至软弱无能,导致北宋时期在契丹和西夏的压迫下,最终被金国所灭,而南宋则在蒙古的侵略下灭亡。但实际上,从整体来看,两宋的皇帝并非没有扩张的渴望,问题在于他们时常面临着野心与实力不匹配的困境。
事实上,北宋建立之初,其皇帝赵匡胤并不是一位缺乏雄心的人,而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北宋的建立是基于后周的基础之上。当时,后周在打败南唐后,实际上为北宋的局部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南唐是当时继契丹和后周之外,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因此,击败南唐不仅削弱了南方的敌人,也为赵匡胤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赵匡胤称帝后,北宋迅速灭掉了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标志着北宋进入了全面扩张的阶段。甚至当时后蜀的高层官员隐约感受到:北宋的崛起,与以往的政权大不相同,似乎是一股新的力量。
然而,随着宋太宗即位,北宋的军事力量有所下降,虽然他并不像宋太祖那样具备卓越的军事能力,但这并未阻碍他继续扩张的脚步。北宋不仅通过外交手段使吴越国归降,还屡次向北汉和契丹发动战争,甚至一度征服了北汉。而在西北的党项人,在北宋的压力下,也暂时归顺。元朝的史学家在《宋史》中对这一时期北宋的版图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尽管宋太宗的军事水平远逊色于宋太祖,但他仍然保持了北宋的扩张势头。
接下来,宋真宗和宋仁宗在位时,对于扩张的热情有所减弱。宋真宗期间,北宋曾做出一些让步,甚至将西北的夏州等五个州归还给了党项的李继迁,这无意中为后来的西夏王朝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宋仁宗时期,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更是宣称称帝,开始和北宋分庭抗礼。
然而,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宋神宗决心改变北宋在军事上的软弱局面,他先后对西夏、青唐吐蕃及安南发动了几场战争,最终北宋不仅击败了青唐吐蕃,夺回了河湟地区,还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西夏和安南,使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
在宋神宗之后,北宋进入了宋哲宗和宋徽宗的统治阶段。宋哲宗继位时,继续对西夏发起了攻击,而宋徽宗继位后,也坚持前任的政策,尤其在辽朝衰落之后,提出了联金灭辽的战略。虽然这一策略受到了后世的批评,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也反映了北宋皇帝的进取心。然而,宋徽宗的雄心大于实际能力,这种实力与野心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金朝崛起后,北宋在短短数年间崩溃,北宋的宗室也被押送到极北之地。而赵构则在宋朝残余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南宋。
对于后世来说,宋高宗的软弱常常成为批评的焦点,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赵构能够平稳过渡、稳定南宋政权,已经是一个相当不易的成就。只是随着他稳固了皇位之后,逐渐产生了对金朝的恐惧和对皇位的过度担忧,导致他在南宋的抗金斗争中逐渐趋于软弱,陷入了对金国屈辱的恐慌,和徽钦二帝的命运几乎重演。
在赵构禅位后,宋孝宗登基。尽管宋高宗仍在世,但宋孝宗对高宗对金国软弱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宋孝宗刚一即位,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兴北伐,试图通过重新夺回中原来恢复北宋的荣耀。然而,由于南宋的内部问题以及军队的腐败,最终不仅未能达到战略目标,反而还不得不向金朝割让部分土地。尽管如此,宋孝宗并未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甚至在后期有过联合西辽共同夹击金国的构想,但由于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巨大军力差距,这一设想也最终未能实现。
宋宁宗即位后,南宋再次发起了北伐。开禧北伐是南宋历史上另一次失败的北伐,这一战略不仅没有改变南宋的命运,反而被历史学界普遍看作是权臣为了个人威望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即便如此,开禧北伐也表明了即使是在宋宁宗时期,南宋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对中原的渴望。
到了宋理宗时期,金国已经陷入困境。南宋与蒙古联手打败金国,随后准备趁蒙古在中原的防务空虚,夺回失去的领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事件。然而,南宋朝廷的内部问题以及蒙古的强大使得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蒙古对南宋发起了全面战争,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蒙古南宋战争。
总的来说,两宋的君主并非不想扩张,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但由于种种外部和内部的限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扩张政策多以失败告终。这种“实力与野心不匹配”的情况,不仅仅是两宋的独特现象,人生中很多人都面临着类似的局面,虽然有梦想和抱负,却常常由于现实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
因此,那些选择甘于平凡的人,曾经未必没有过强烈的野心;那些被视为平庸的人,可能也曾拥有过宏伟的理想,只不过,因实力所限,最终只能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