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的《向执政官施洗》(1515),描绘了法官左侧的 fasces。/ 图源:大英博物馆,维基媒体共享资源
二十世纪法西斯政权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史。
20世纪见证了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和治理系统的兴衰。这是一个全球工业扩张、企业权力集中和经济变革广泛展开的时代。较少被提及但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法西斯政权与企业的关系。尽管法西斯主义通常被视为极端右翼、专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但它与资本主义和企业利益之间也有复杂且有时是共生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为法西斯政府提供了利润、保护和特权,甚至直接与其合作。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在几个国家背景下的性质,重点关注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的发展。我们将探讨法西斯政权如何利用企业权力,企业又如何从法西斯主义中获益,以及这揭示了现代时代政治极端主义与经济体系交汇的哪些方面。
在研究企业的角色之前,有必要明确什么是法西斯主义以及它不是什么。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初的欧洲兴起,是对自由民主、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被认为的失败作出的回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专制主义和军事主义色彩,有时还带有种族主义。然而,从经济角度来看,法西斯主义难以归类。
与社会主义不同,法西斯主义并不主张废除私有财产或国有化所有行业。相反,它试图将经济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和希特勒的德国都提倡一种国家主义框架下的企业主义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国家在劳资之间起中介作用。尽管法西斯政权在 rhetoric 上声称反资本主义和反资产阶级,但在实践中,它们往往与商业精英和大型企业保持密切关系。这创造了一种混合体制,有时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国家主义或专制资本主义。1
菲亚特的创始人:1. 卢基·达梅尼诺,2. 西塞罗·戈里亚·加蒂,3. 罗伯托·比萨雷蒂·德鲁菲拉,4. 卡洛·拉卡,5. 伊曼纽尔·卡查拉诺·德布里切拉索,6. 米歇尔·切里亚诺·梅内里,7. 乔瓦尼·阿涅利,8. 卢多维科·斯卡菲奥蒂,9. 阿尔方索·费尔罗。/ 出处 维基媒体共享资源
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922年在意大利上台,标志着法西斯主义首次成为执政意识形态。墨索里尼曾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他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张通过企业制度来建立一个极权国家,以解决阶级冲突。
在法西斯政权下,意大利国家建立了一个“企业国家”,其中工人和雇主的代表被分组到由国家监督的、按行业(农业、工业等)组织的企业中。2 尽管这一制度被描绘成与社会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相对立的革命性替代方案,但实际上它削弱了独立工会的力量,并赋予了工业领袖相当大的权力。罢工被禁止,工资由国家法令决定,工人失去了自主权。
像菲亚特公司的乔万尼·阿涅利这样的大型工业家对此系统表示欢迎。法西斯主义提供了稳定,抑制了劳工骚动,并承诺提供战争生产合同。3 尽管在许多领域, corporatist 系统效率低下且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但墨索里尼仍能维持统一的表象,依靠私营企业维持工业生产效率。
赫尔曼·格罗贝绘制的 1926 年 IG 法本监事会的画像,通常被称为“众神之议会”。/ 出处:维基媒体 commons
德国纳粹政权与大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且影响深远。当希特勒于 1933 年上台时,德国仍在遭受大萧条的冲击。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包括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建设)、重新武装以及后来的全面战争经济——所有这些都需要大型公司的合作。4
德国工业巨头如 IG Farben、西门子、克虏伯、大众和戴姆勒-奔驰与纳粹政权合作甚欢。作为交换,这些公司获得了政府合同、税收减免和工会的压制,从而支持了该政权的军事化、雅利安化(犹太人企业被剥夺)和战争努力。5
IG 法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化学集团之一,在其中扮演了尤为恶劣的角色。它生产了用于灭绝营的 Zyklon B 气体,并在奥斯维辛附近运营使用集中营囚犯强制劳工的工厂。6 类似地,克虏伯制造武器并使用强制劳工,而大众汽车是在纳粹支持下建立的,最初是为了生产“人民汽车”,后来才成为大众消费品牌。7
虽然希特勒在 rhetoric 上反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在早期的演讲中,但在实践中他却迎合并支持了工业家。事实上,许多德国商界领袖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初就支持他,以抵御共产主义。8 1933 年的国会纵火案法令和授权法案被商界领袖视为稳定措施,能够创造有利于盈利和扩张的环境。9
三菱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 图源:三菱档案馆, 维基媒体共享资源
在佛朗哥的西班牙和帝国日本,类似的模式出现了。在西班牙 1,佛朗哥将军的政权依赖于大地主、金融家和工业巨头,尽管缺乏意大利或德国那样的意识形态一致性和企业联合会结构。10 直到 20 世纪中叶,西班牙的经济仍主要以农业为主且发展滞后,但政权仍然压制劳工权利,并与商业精英保持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日本自明治时代起就有长期的国家与企业合作历史。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军国主义扩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称为“ Zaibatsu”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三菱、三井)从帝国征服、强制劳役和政府合同中获得了巨额利润。11 日本的国家和商业精英形成了一种军事化、等级制的经济体系,其专制性和民族主义特征与法西斯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威廉·佩利和银卫队成员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银堂前,可能拍摄于1936年。/ 出处: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美国没有屈服于法西斯主义,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一些美国企业和商界领袖表现出令人不安的同情。亨利·福特这样的工业巨头持有反犹太观点,并与纳粹德国有经济联系;福特公司的业务在战争期间仍然存在于德国。12IBM 将打孔卡片技术租给了纳粹政府,这些技术被用于人口普查,包括追踪犹太人的普查。13
在国内,新政让一些工商界人士担心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正把美国引向社会主义。为此,少数企业利益集团与极权主义观念产生了联系,美国法西斯运动“银色军团”等边缘团体也短暂出现。尽管这些运动从未获得广泛支持,但它们凸显了企业焦虑与极权倾向之间的复杂交织。14
法西斯政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持久的伦理和政治问题。一方面,企业得益于法西斯政策所抑制的劳工权利、稳定化的市场以及扩大的政府合同。另一方面,法西斯政权依赖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军备扩张、大规模动员,在纳粹德国的情况下,甚至涉及种族灭绝。
这种动态并不总是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许多企业对法西斯主义的教义漠不关心——而是基于机会主义、利润动机以及在独裁框架内运作的意愿。在某些情况下,商界领袖真心支持法西斯主义以对抗共产主义或自由民主;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只是顺应当时的政治潮流。15
二战后,一些企业领袖在纽伦堡受审,特别是与 IG 法本和克虏伯有关的企业领袖。16 然而,大多数支持法西斯政权的企业并未受到永久性惩罚。许多企业重新定位,重建,并重新融入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例如,在西德和日本,美国的重建努力强调快速经济复苏,往往以牺牲全面问责为代价。17
如今,公众舆论中往往忽视了法西斯主义与企业之间的历史关系。然而,这一历史遗产仍然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在讨论企业的社会责任、极权政治的危险以及私营企业在何种条件下可能与压迫性政权结盟时。
20世纪企业与法西斯政权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共谋、实用主义和共同利益。尽管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承诺建立一个摆脱资本主义和阶级冲突所感知的混乱的新秩序,但在实践中,它却维护并强化了在独裁框架内的企业权力。反过来,企业也使法西斯政权得以建立军事化经济、镇压异见,甚至犯下暴行。理解这段历史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它还具有现实意义。在一些地区重新兴起的极权民粹主义时代,企业在这类非民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再次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20世纪的历史表明,经济实用主义与道德妥协之间的界限可以迅速模糊——因此,保持警惕以确保资本权力符合民主价值观是必要的。
注释
1. 斯坦利·G·佩恩,《1914—1945 年法西斯主义史》(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95)。
2. 亚历山大·J·德·格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其起源与发展》(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 保罗·科恩,《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法西斯党与公众意见》(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亚当·图兹,《破坏的代价:纳粹经济的形成与瓦解》(纽约:企鹅出版社,2006年)。
5. 彼得·海斯,《工业与意识形态: IG 法本在纳粹时代》(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年)。
6. 约瑟夫·伯金,《IG 法本的罪与罚》(纽约:自由出版社,1978 年)。
7. 理查德·J·埃文斯,《第三帝国的权力》(纽约:企鹅出版社,2005 年)。
8. 亨利·A·特纳,《德国大企业与希特勒的崛起》(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 年)。
9. 伊恩·K·夏尔,《希特勒,1889–1936:傲慢》(纽约:W.W.诺顿出版社,1998 年)。
10. 斯坦利·G·佩恩,《 Franco 与希特勒:西班牙、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1. 查尔斯·约翰逊,《MITI 与日本奇迹:1925-1975 年的产业政策》(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2 年)。
12. Neil Baldwin, 《亨利·福特与犹太人:仇恨的大规模生产》(纽约:PublicAffairs,2001 年)。
13. Edwin Black, 《IBM 与大屠杀:美国最强大公司的纳粹德国战略联盟》(纽约:Crown,2001 年)。
14. Daniel Bell, 《激进右翼》(盖瑟营:Doubleday,1963 年)。
15. Robert O. Paxton, 《法西斯主义的 anatomy》(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2004 年)。
16. 特福德·泰勒,《纽伦堡审判的结构》(纽约:诺顿出版社,1992年)
17. Gü特纳·比肖夫和迪特尔·施泰菲尔编,《重塑一个国家:美国援助计划与战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斯图登特出版社,1999 年)。
参考文献省略
·
最初发表于 Brewminate,2025 年 6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