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生意不景气,生活平凡无奇,却在一场权力斗争中意外地飞黄腾达。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一份伪造的“天书”。
西汉末年,天下风雨飘摇,王莽却似乎在动荡中找到了自己的机会。作为外戚,他行事低调,却逐步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手腕。他作风干练、果敢,一步步积累声望,赢得了朝中大臣们的力挺,甚至连太后都站在了他一边。
元始五年,汉平帝去世,皇位空悬。王莽趁机迎来了彻底掌握权力的机会。然而,权力虽然到手,要想称帝却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在刘邦建立的汉朝,所谓的“正统血脉”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想要篡位,必须制造一个天命归于王莽的故事。
哀章,出自太学生,他才智超群,却缺乏德行,擅长投机取巧。为了迎合王莽的野心,他主动提出了一个诡计,伪造了一份“天书”。这份“天书”名为“铜匮之书”,哀章找人将其写成帛书,宣称这是汉高祖刘邦亲自留下的遗言,预言刘家江山最终将传给王莽。
铜匮之书被藏于高庙,哀章策划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将这份伪书“献出”。王莽闻讯后立刻亲自赶来迎接帛书,面对这份所谓的“天命”,他的脸上充满了庄重,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天意昭彰,谁敢不从?” 王莽心里想着,面对“天书”,连汉室宗亲也无可反驳之言,王莽顺理成章地自称帝位,于公元9年建立了“新朝”。
而在这一连串的荒诞事件中,名不见经传的卖饼商贩王盛也被拉上了“功臣榜”。哀章在“铜匮之书”中列出了十一位“开国功臣”,其中的名字随意写入,而王盛和王兴却是其中两位不知名的名字。
负责寻找“合适人选”的官员在城里找到了多个重名者,最终凭借占卜和面相选择了城门守卫王兴和卖饼的小商贩王盛。那时,王盛正忙着在寒冷中守着火炉,摊子生意不好,他有些心不在焉地发呆。突然,一群官差闯了进来,传达完旨意后,王盛只觉得自己像是被雷劈了般愣住了:“将军?功臣?我?”
没有人回答他,王盛被直接带到王莽面前,简单登记后,他便被封为“前将军”,爵号“崇新公”,从一个普通的卖饼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新朝的“四将”之一。尽管他既不会带兵打仗,也没有任何显赫背景,他的“功劳”仅仅是名字出现在了帛书上,而他自己完全不知情。
王莽并不指望这些“名义上的功臣”能有什么实际作为。像王盛这样的普通人,实际上只是他为自己树立的“祥瑞象征”,是用来装点门面、安抚人心的棋子。王盛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他也“享受”了一阵子的荣耀。卖掉了摊子,他住进了大宅,锦衣玉食,每日过得如梦似幻。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只能一笑置之:“老天爷赏饭吃。”
新朝建立后,王莽信心满满,试图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来重塑社会结构。他宣布了“王田制”,收回土地由国家统一分配给百姓,又推出了“货币改制”,企图通过铸造新币来控制市场。然而,这些看似美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土地改革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而货币改制则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百姓的生活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艰难。
更致命的是,各地的民变纷纷爆发,“赤眉”与“绿林”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天灾连连,粮食歉收。百姓对王莽的耐心逐渐耗尽,新朝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
而那些所谓的“功臣”,包括王盛,也渐渐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王盛既不懂治国,也不懂军事,虽然名义上是“前将军”,但他从未参与过战斗,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当民变爆发时,他成为了彻底的摆设。每当朝廷需要真正的军事支持时,王盛根本不在话题之内。
作为开国元勋,王盛享受着高位的俸禄,却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毫无作为。每日里,他战战兢兢,时刻担心会有某个人抓住他的软肋,将他推向风口浪尖,变成替罪羊。哀章虽然是“国师”,但他也并不好过。伪造“铜匮之书”的事情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朝中的大臣们心知肚明,但碍于王莽的威严,他们不敢明言。哀章和王盛一样深知,他们的地位不过是建立在虚幻之上的,一旦局势崩溃,他们将是第一个倒霉的。
公元23年,绿林军攻破了新朝的都城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新朝灭亡。这些曾经的“功臣”们,迎来了命运的审判。王莽的死,意味着一切虚伪的终结——伪造的天命、虚假的功臣封号,都变成了笑柄。
王盛没有参与任何抵抗,在长安陷落时,他像普通百姓一样躲在府中,期盼能逃过一劫。但最终,绿林军进入长安后专门清算王莽的亲信和“功臣”,王盛也未能幸免,最终被抓捕并处以极刑。在他们眼中,王盛不过是王莽统治的一个象征,跟那些真正掌权的贵族没有任何区别。
哀章的结局更具讽刺性。作为伪造“铜匮之书”的核心人物,他的罪行败露后被追杀至死。临终时,他拼命为自己辩解:“我不过是个奉命办事的小人物。”在政治的游戏里,投机者或许能短暂得势,但最终难逃厄运。哀章在死前,也许会意识到,他通过伪造天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包括那些像王盛一样无辜的人。
王莽的一切改革,成了彻底失败的实验。那些曾被吹捧为功臣的人,最终都被人遗忘,整场闹剧,也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新朝的覆灭,除了民变的爆发,更与王莽个人的失误密切相关。尽管他是少数通过“合法”手段篡位的君主,但他的改革过于激进,脱离了实际。他试图复古“井田制”,却没有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他推行货币改制,却完全忽视了流通规律。无论是贵族阶级的反感,还是普通百姓的困苦,都让这些改革政策注定失败。
人心的离散,才是新朝迅速崩溃的真正原因。王莽身边的许多人,像哀章和王盛,原本只是因为利益驱动或阴差阳错站在了他这边,他们既缺乏真正的能力,也没有发自内心的信仰。当新朝陷入危机时,没人愿意为这个本就荒诞不经的政权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