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称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身为皇帝的感觉极其美妙,他在洛阳南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功臣宴会,场面热闹非凡。酒酣耳热之际,他豪迈地对身边的老兄弟和老部下们说道:“各位兄弟,大家都大胆说说,为什么我这个看似弱小的人却能夺得天下,而项羽那样强悍的人却最终失去了天下呢?”
高起和王陵立刻开始奉承拍马,异口同声地说道:“这还不是因为陛下您懂得照顾大家的利益,大家觉得是在为自己打拼,所以才愿意追随您。而项羽嫉贤妒能,不肯封赏有功之人,反而打击他们,有才干的人他也怀疑猜忌,这才是他失败的关键。”
刘邦情商极高,立刻把功劳推给功臣代表们,他笑着说:“你们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出谋划策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搞好后勤,我不如萧何;组织军队打仗,一打就赢,一攻就下,我也不如韩信。他们三个都是顶尖的英雄,我能用好他们,所以我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只有范增一个谋士,自己却不用他,如果他不败,还有谁能败呢?”
张良、萧何、韩信就是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也称汉初三将。我习惯用“张逍寒”这个顺口的记忆法来指代他们。
刘邦手下143位功臣中,萧何位列第一,封为酂文终侯;韩信排名第二十一,为淮阴侯(无谥号);张良排名第六十二,封留文成侯。这三位的结局,真是“帐逍寒”:张良退隐幕后,萧何逍遥自在,韩信则心寒至极。他们的后代命运也是如此,下面咱们先说最悲惨的。
汉初三杰中,韩信排在第二十一位,那是在公元前201年。刘邦从汉王升格为皇帝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不可或缺,三分天下中他打下了近三分之二的基业。可以说,韩信贡献的力量占据了大半。
正如高起和王陵所说,刘邦很“厚道”,你功劳越大,封赏就越高。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但项羽的人仍然掌控着三分天下的局势,韩信不愿坐视楚汉对峙。尽管谋士蒯通千方百计劝他,韩信仍不听劝告。
然而,韩信的政治经验幼稚,行动中带着妇人之仁,导致刘邦夺天下后,先将他降封为楚王。即使在楚国,如果他能保持冷静,坚守楚国领地,不轻易离开,就不会被刘邦轻而易举地俘获。后来韩信被废黜齐王,封为淮阴侯,功劳也跌至第二十一位。身为淮阴侯的他郁郁不得志,最终发动叛乱。
齐王和楚王都没有反叛,结果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却起了反,这不正是自寻死路吗?韩信本来有机会称帝,或者至少成为齐太祖、楚太祖,偏偏沦落为无谥号的淮阴侯。谋反是天大的罪过,韩信全家被灭门,他的所有子孙一个都没留下。韩信的死,和秦始皇、李斯一样,断了香火。
汉初三杰里,韩信的结局无疑最为惨烈,主要源于他的政治幼稚,最终招致灭门惨案。他的儿子没辜负他,但韩信却害了整个家族。韩信被杀时,年仅三十五岁!
如果韩信不是太过仁慈,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完全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王朝。但他掌握兵权,却被人层层欺骗,最终死于吕后的手中,成为天下笑柄。相比之下,张良聪明多了,作为谋士,他没有掌握兵权。刘邦夺天下后,张良懂得功成身退,选择退居幕后,表现得极其得体。刘邦十分满意,自然也没为难他。张良在封地过得舒适,偶尔参与朝政事务,比如吕后在太子保卫战时,就请张良劝说刘邦。
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其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爵位。九年后(一说十一年),张不疑因犯不敬被削爵废侯。缘由是他与和门大夫合谋谋杀楚国内史,最初判决是死刑,后来赎罪,将家产卖光,才保住了性命,成了城旦(类似打更的差役)。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留侯不疑,坐与门大夫谋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汉书》也说:“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因不敬,国除。”
这其中缘由颇有深意。楚国内史是诸侯境内仅次于丞相的官员,丞相由皇帝派遣,内史则是王爷自己选任,且一般为亲信。张不疑谋杀楚国内史,等于公然冒犯楚王刘郢客。刘郢客是一位贤明君主,张不疑此举极其不敬。
当然,汉文帝对张不疑的处罚,也与张良家族与吕后的关系微妙有关。吕后去世时,张良的次子张辟强曾对丞相陈平说道:“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意乎?”陈平问为何,辟强说:“因帝无壮子,太后畏惧君等。请拜吕台、吕产为将,兵权握在吕氏手中,如此太后心安,君等或能避祸。”陈平采纳了他的建议,吕氏权势自此开始牢固(《汉书·外戚传》)。
吕后能成功专权,部分归功于张良的次子张辟强。可以说,张良家族与吕氏集团关系密切,甚至被汉文帝视作吕氏一员。
张良的侯国传了两代便失去了,虽然结局不及韩信惨烈,但也并不算太好。值得欣慰的是,张良有后代,并且影响深远。传说医圣张仲景,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张衡,辅吴将军(相当于丞相)张昭,以及唐代宰相张九龄,皆是他的后裔。
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颇为有趣的是,张良的祖辈中,爷爷和父亲都是丞相,后代中张昭、张九龄也都位居丞相之职。有人可能问,前凉开国者张轨与张良是否有关系?答案是否定的,张轨是赵景王张耳的后代,和张良无关。
至于伪楚皇帝张邦昌,也和张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东北王张作霖虽有张姓,但其祖上本姓李,和张良一点血缘都无。
韩信曾有机会称帝却未成,张良虽无皇位,但后代多有宰相;萧何的子孙则开创了两个王朝。
我曾言,汉初三杰中张良最潇洒,萧何受些委屈,韩信最悲惨。韩信缺乏政治智慧,招致家破人亡。张良功成后及时退隐,顺势靠拢吕后。萧何表现过于出色,令刘邦忌惮,曾被关押,后来虽被释放,刘邦仍私下埋怨他。萧何后来自我贬低,把功劳推给刘邦,刘邦才放过他。
萧何的酂侯国传承十四代,真正实现了与西汉王朝共存亡。公元9年,王莽篡汉,汉朝灭亡,酂国随之终结。在这十四代中,第三代酂侯是萧何的妻子同,她竟然亲自即位。原因在于萧何长子酂哀侯萧禄早逝且无子嗣,萧何次子萧延被封筑阳侯,后改封酂侯。萧延死后,其子萧遗继承酂侯,随后其弟萧则接位,筑阳侯只传一代,武阳侯则传了三代。
萧何后裔在南北朝南朝历史上大放异彩。南朝的宋、齐、梁、陈中,齐朝与梁朝正是由萧何后代开创。
齐国皇室世系依次为:
1. 汉酂文终侯萧何
2. 汉酂定侯萧延
3. 汉侍中萧彪
4. 汉公府掾萧章
5. 汉萧皓
6. 汉萧仰
7. 汉太子太傅萧望之
8. 汉光禄大夫萧育
9. 汉御史中丞萧绍
10. 汉光禄勋萧闳
11. 汉济阴太守萧阐
12. 汉吴郡太守萧冰
13. 汉中山相萧苞
14. 汉博士萧周
15. 三国魏蛇丘长萧矫
16. 三国魏州从事萧逵
17. 三国魏孝廉萧休
18. 晋广陵郡丞萧豹
19. 晋太中大夫萧裔
20. 晋淮阴令萧整
21. 晋丘令君萧镌
22. 辅国将军萧乐子
23. 宋右军将军萧承之(宣皇帝)
24. 齐太祖萧道成
南朝齐由萧何第24代孙萧道成建立。颇为讽刺的是,南朝宋是由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22世孙刘裕所建。刘裕英勇善战,消灭多个政权,但其后代最终被萧道成掌控,令刘宋宗室内耗严重,为萧道成夺权提供了机会。萧道成弑君立国,开创大齐王朝。大齐仅存24年,成为南朝最短命的王朝。
梁国皇室世系同样源自萧何:
1. 汉酂文终侯萧何
2. 汉酂定侯萧延
3. 汉侍中萧彪
4. 汉公府掾萧章
5. 汉萧皓
6. 汉萧仰
7. 汉太子太傅萧望之
8. 汉光禄大夫萧育
9. 汉御史中丞萧绍
10. 汉光禄勋萧闳
11. 汉济阴太守萧阐
12. 汉吴郡太守萧冰
13. 汉中山相萧苞
14. 汉博士萧周
15. 三国魏蛇丘长萧矫
16. 三国魏州从事萧逵
17. 三国魏孝廉萧休
18. 晋广陵郡丞萧豹
19. 晋太中大夫萧裔
20. 晋淮阴令萧整
21. 晋济阴太守萧鎋
22. 南朝宋州治中萧副子
23. 南朝宋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道赐
24. 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文皇帝)
25.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同样出自萧何后代的南朝梁,是南朝中最为顽强且寿命最长的王朝,开国皇帝萧衍最终却成为亡国君主。南朝齐因诸王争权,至萧道成孙辈时达到白热化,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夺权为齐高宗,基本清算了萧道成的儿孙。
齐朝末期,昏庸暴虐的东昏侯统治,萧衍的亲兄弟梁州刺史萧懿为东昏侯的弟弟萧宝卷立下赫赫战功,却遭毒杀,功高震主。东昏侯甚至要杀萧衍,萧衍不甘,联合各方反击,攻入宫廷将萧宝卷擒杀,逼迫萧宝